潘师正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05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潘师正者,字子真,贝州宗城人。祖居常,周楚州刺史,父寞,隋通州刺史。母鲁氏,善言名理。师正始生,有光。邻母善骨法,谓此儿不仙即贵。 及能言,授六经皆通。且曰:此书外,有过此者乎?母曰:惟道德五千文尔。遂诵之。 及母病将危,谓师正曰:死者人之大期,期至而往,吾何恨哉。然汝尚幼,不免为吾念。师正泣血捧母手曰:若天夺慈颜,某亦不能生。母曰:汝若毁灭,非尽终始之孝也。师正殒绝良久,曰:忍死强生,当绝粒从道,庶凭真教以为津梁。母摩其顶勉之。既葬,庐於墓,以孝闻。 隋炀帝大业中,有道士刘爱道,见而器之,曰:三清之骥,非尔谁乘之。时茅山王远知为炀帝所重,每诏入禁中,躬荐松水以祈福庆。爱道谓师正曰:吾非不欲尔相从,然成就功道,非远知不可。 远知既见,忻然谓爱道曰:今日复有潘仙,吾教之幸也。由是隶道士籍,授三洞隐诀真文。未几,远知请还茅山,师正侍行。渡扬子江,饮秽水,痢下如凝脂。遂梦见一人衣冠皓鲜,乘空而下,授白药一粒,饮之。及寤而愈。 既至,远知谓曰:吾虽欲留汝於此,而嵩阳乃汝修真之地,当亟还也。於是与刘爱道合居双泉顶间二十余年,复庐於逍遥谷。食饮惟青松涧水而已,洗心忘形,与草木俱。所修经法,有太清之道三,中真之道六,下真之道八。 唐高宗幸东都,召见,请作符书,辞不解。复问山中所须,对曰:茂松清泉,臣之所须,此山中不乏矣。帝异之,遂莫留,即其庐作崇唐观及奉天宫。又敕其逍遥谷作门,南曰仙游,北曰寻真。时太常献新乐,帝更名祈仙、望仙、翘仙曲。 调露初,高宗狩嵩岳,以车舆迎师正入嵩阳观问道,复送至逍遥谷。见薜荔绳床将朽败,余无火粒之具,惟有两大瓢,问何所用。对曰:臣有青䭀饭,昔西城王君以南烛为之,服食得道。既还都,命使江东造青䭀饭以赐之。 每手诏抚问,皆具弟子姓名咨白。而法服香烛金帛,继奉不绝。其感遇之盛如此。谓弟子曰:吾实无用,天恩滥加。为道士,衣皆上之所赐,复处以崇构,兴动土工,屠害草木,惊挠禽兽,吾罪人也,必招冥谴。汝等少年学道,当求深山穷谷绝迹之处,则无累矣。上在洛阳,又诏,辞不获,遂馆於天苑。逮还山,帝以诗送。 永淳元年正月一日,谷之东岩忽有箫管空歌之音,弟子来白。先生曰:吾无所闻,汝勿为名以眩俗也。忽谓弟子韩文礼曰:为吾造石室於北岩之下,夏末当迁居。文礼未忍为,而促之不已。白曰:北岩通灵岳可乎?曰:吾居此五十余年,降真者三,语要者七,各能精一,当自知之。 至六月十四日,索沐浴,书青符置汤中,云:终身争也。翌日将旦,闻猿鹤悲鸣,徘徊不去。至晚,闻石室未成,则曰:果不济吾用。遽云:去。文礼问:何去?曰:泰山检校功德。至十六日,复曰:石室未成,权作瓦屋以寘我,无改衣服,后百日迁石室中。 是日云气覆庭,异香满室。须臾解化,年九十八。诏赠太中大夫,谥曰体玄先生。先生神标仙骨,雅似隐居。夫阶真韬真,练景游化者,其有类乎。 弟子凡八人,并皆殊秀。然鸾姿凤态,渺映云松者,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皆禀训瑶庭,密受琼室,专玉清之业,遗下仙之俦矣。时陈子昂作颂。 【译】 潘师正,字子真,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人,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祖父潘居常,曾担任北周的楚州刺史,父亲潘寞,曾任隋朝通州刺史。母亲鲁氏,明辨是非,能言善辩。潘师正刚刚出生的时候,周围出现奇异的光芒。邻居家的妇人能看骨相,说潘师正将来要么富贵,要么得道成仙。 等到潘师正能说话的时候,教他《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统统都能读懂,并且说:“还有比这些书更经典的书吗?”母亲说:“那就只有《道德经》了。”于是便开始诵读《道德经》。 母亲病危之时,对潘师正说:“死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到来,我自然就要离去,没有什么遗憾的。但是你年纪还小,我还是会牵挂你的。”潘师正哭着拉着母亲的手说:“如果上天把您从我身边夺去,我也不想活在这个世上了。”母亲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使自己受到伤害,也是你能尽的最大的孝道。你如果死了,就没有尽到应尽的孝道了。”潘师正扑倒在母亲身旁许久,说:“我不仅要坚强的活下去,还要辟谷学道,悟得道之真谛。”母亲用手抚摸他的头孤立他。不久母亲便去世了。安葬了母亲之后,在墓旁结庐而居,为母亲守墓,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