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第八福地 青屿山


    
    揭东县地都镇榕江出海口之滨,有一座小山称为“狮山”,又称“青屿山”,称他为狮山是因为山的形状,有如一头雄狮踞于江边;称他为青屿山,可能古时它是榕江中的一个青葱翠绿的小岛。因为“屿”的字义是小岛,后因沙土冲积,才把它与陆地联在一起,“青屿”就是青绿色的岛屿。
    狮山的对面,是潮阳县的石井,江边也有一座小山,形状如一头大象,与狮山隔江相对,互相呼应,人称“狮象把海口”,是揭阳的又一形胜之地。狮象把水口,有一段故事传说。
    古时冉是海龙王的第九太子,是一只龙头龟身的怪物,性情暴戾,行为乖张,可是龙王却十分宠爱他,把汕头沿海水域都封给他。这龟龙从小娇惯,时常兴风作浪,发大水淹没田园人畜,还乘势抢掠妙龄少女,使榕江下游人民不得安宁,既怕他又恨他。一日,他看中了一个叫灵芝的姑娘就要强娶,姑娘不从,便要去南岳求大帝保护。她辞别乡亲,跋涉千里,来到了岳麓山,在南岳大帝神殿前哭诉了三天三夜,大帝勃然大怒,说在我领地之内,岂容妖孽害民,立即派出狮象二将,带领神兵,前去降伏妖龙。双方在榕江口打了几个回合,龟龙大败,潜入海中,但狮象二将一离开,他又出来残害人民,南岳大帝碍于南海龙王面上不好斩尽杀绝,乃命狮象二将,一在江之南,一在江之北,永远镇守榕江。年长月久,便变成了两座山。龟龙因怕南岳二将,也就躺进南海,从此,榕江两岸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
    传说给地方增添更多神奇色彩,但青屿狮山的确是一处形胜,也是个险要之地。据雍正年间修的县志,对青屿山,便有简单记载:在地美都滨海之处,奇石巍峨,皆成胜状,可钓可游,胜如采石矶。今设营寨。这记载,一是说为胜景,比作南京采石矶。二是说明险要,设置营寨。清康熙十三年(1674),朝廷为了防止郑成功的水师,乘船入揭支援九军残部,在青屿山设立汛所,并建炮台,与南岸石井象山的南炮台互相对应,控制出入海口,使郑军与海贼不敢公然进入榕江,现在青屿山上还残存着当年汛所的城墙。
    城墙的结构与县城不同,是依山势起伏而用贝灰三合土夯实的,现存的旧墙有360米,高3.5米,厚2.2米,加女墙高1米,宽1.5米,因为蜿蜒于山头之上,气势也显得雄伟,平地上的城墙则用石条垒砌,至今仍十分坚固。
    汛所中原有一座三进官署,有城楼三间,以及大小营房30多间。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北两岸炮台各配火炮8门,兵船2艘,以加强防务力量。现在,城内的这些建筑设施,都已改建为他用了。
    城外临江有一口古井,是在形似雄狮的狮首下面,称为“狮喉”,泉水汩汩而流,四时不竭,泉质清洁而味甘甜,周边皆是咸水,唯独此泉清淡,所以也列为桑浦山系的名泉之一。传说明朝时,有朝官林监丞,想破潮汕风水地理。见狮山是块活地,十分惊异,便拔出宝剑,从狮喉处猛力刺去,即时地动山摇,雄狮死了,喉头鲜血却变成了甘泉,供万家享用。
    青屿狮山之下,海滩中盛产靓蟹,称“青屿蟹”,由于从赤叶、大建至土尾湾一带,咸淡水在此交汇,水上微生物丰富,为海蟹提供了足够的食源。故青屿蟹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每年农历三、六、九月,是青屿蟹最肥实的季节。过去中秋佳节,诗人墨客,赏花饮酒品蟹,豪情满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