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第十六福地 天姥岭


    
    天姥山得名来自“王母”,是新昌一邑之主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但在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却是一座备受敬仰的高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追慕前贤足迹,寻访天姥山并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
    天姥山得名来自“王母”,是浙江新昌县之主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 磅礴的群峰。它北眺杭州湾,西临剡溪水,南依天台山,东接宁波平原而直指东海,为历代墨客文人漫游寻梦,名士高僧归隐求真的精神家园。它是古神话传说流播较多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天姥山上原有石壁,刊字如科斗(蝌蚪)。对于天姥石壁上的蝌蚪文,《古谣谚》说:“俗谚曰:夏禹所践刻此壁。”据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云:“天姥山南峰,昔鲁班刻木为鹤,一飞七百里,后放于北山西峰上。汉武帝使人往取之,遂飞上南峰。往往将雨则翼动摇,若将飞奋。” 早在汉代,民间就有“两火一刀可以逃”这样的预言,“两火一刀”指的就是剡,在古代天姥山隶属于剡县。汉末中原大乱,而天姥未开,剡地山深,乱未及焉。当时人们身际沧桑,厌极战乱,对幸福安定的田园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之情。最初应了那句预言的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魏晋名士风度的精神领袖王羲之。他在晚年因不堪忍受官场黑暗于晋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突然到其父母墓前痛发重誓:永不为官。从此归隐剡东,于是才有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归隐后,栖心绝谷,潜心研究老黄之术,据文献记载王羲之晚年曾在鼓山(天姥山脚下,今新昌县城内)采药,炼丹,置有田地,建有别墅,且有《鼓山题辞》留世。也曾与好友知己支遁(学识渊博,善诗文,能作画,谈玄说佛,见解独到,是晋代高僧气才)共隐沃洲,并为其题写“鹅”字碑。天姥山后来被定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六幅地。据说仙人不在人世,只有漫游名山才可寻到。李白酷爱神话,信奉道教,会稽贺知章等人又是他的诗友和道友,所以他后来“入剡为寻王许(王羲之,许询)”,所以慕名而往天姥山,也就不奇怪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