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第三十四福地 泉源洞


    
    道教第三十四福地泉源洞位于罗浮山上,在广东省南部,横跨博罗、增城二县。《艺文类聚》卷七引《罗浮山记》曰: “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道教称其为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名朱明耀真之洞天。又列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名泉源福地。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拥有九观,十八寺,三十二庵.它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博罗县的西北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市三地,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和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罗浮山的主峰是飞云峰,海拔1296米。其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避暑胜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北宋苏东坡曾在这里作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葛洪,黄大仙,鲍姑,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神仙都曾留过胜迹.旧时罗浮山有许多神仙传说,称周灵王时,有浮丘公偕王子晋上嵩山,后适罗浮得道。秦时有安期生卖药东海,时称千岁翁,尝于罗浮山涧中采菖蒲服之,今菖蒲涧因此得名,后于此飞升。秦时有桂父、霍龙,汉时有朱隐芝、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等, 皆于此山得道升举。凡此,皆出于《列仙传》《神仙传》,而为后世《志》书所收采者。 
    相传古时只有罗山,浮山从东海浮来,倚于罗山东北,由铁桥峰相连,故名。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罗浮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山中有七十二石室、十八洞天、四百三十二峰峦、九百八十瀑布与飞泉,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与佛教宫观寺院点缀其间,历来许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纷纷前往山中游览、隐居和修炼,为其作赋吟诗,歌颂赞美,如陆贾、谢灵运、李白、杜甫、李贺、刘禹锡、苏东坡、朱熹、葛洪、陆修静、杨万里、屈大均等人。东晋年间,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入于山中修道炼丹,采药济世,著书立说,创建九天观、黄龙观、冲虚观、酥醪观、白鹤观。葛洪居山积年,优游闲养,笔耕不辍,著述极丰,他继承并发展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总结了自己在研制金丹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撰写而成《抱朴子•内篇》一书,既确定了我国的神仙理论体系,又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从而使罗浮山逐渐成为岭南道教名山。据《罗浮山志》所载,秦汉时神仙家安期生曾至山修炼,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亦曾在此修道传教。罗浮山中至今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景秀丽,其中道教的主要有:冲虚观、黄龙观、九天观、酥醪观、葛洪炼丹灶、仙人洗药池、飞来石、遗履轩、会仙桥、蝴蝶洞、朱明洞、飞云顶、华守岩、升仙岩、刘仙岩等等,尤以冲虚观最为著名。
    洗耳泉
    在西华道院下侧山涧之中,幽静深邃。“奇石纵横涧中,水势激漫,悬注旁洒,泉池中真如喷雪。“
    溪涧之中,浑圆之石大小积叠。急流扑石,水花四溅。溪旁,蝉鸣蝶舞,碧草茵茵。这就是为历代游人所倚重的避暑胜地——洗耳泉。
    溪中一块两人多高的黝黑圆石上,屹立在急流之中,泉声哗哗,飞流涮石。石壁上“洗耳泉“三个楷体字刻,分处醒目。下面题款刻着”闽沧州林民止为化甫先生题“十二个小字。
    “化甫”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叶春及。据说有一天一个老朋友从远处探访他。看到石洞山房“一室萧萧“的清贫境况,就劝叶春及重出官场,再振抱负。叶春及拉着他到泉边,掬水洗净自己耳朵,才说”浊言污耳。公岂不闻白玉蟾之词中末句云:仙家好,这许多快活,做甚时官“。他与罗浮青山绿水为伴,不再涉足官场的决心,令人感动。后人就称此泉为洗耳泉。
    黄龙观
    黄龙观位于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罗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东晋咸和年间,岭南道教开山祖葛洪造建东西南北四座庵堂,其中黄龙观是葛洪所建的西庵旧址。清代康熙年间,冲虚观道士张妙升到此开创了崂山派的独立道场并取名为黄龙观。文革时期,黄龙观完全被冲毁,直到1992年,在当地政府的应邀下香港道教青松观观长侯宝垣先生耗资巨额重建黄龙观。建成后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成为华南一带道教全真龙门派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大,宗教文化氛围最浓的主要道观之一。
    黄龙观和冲虚观及其他道观一样,第一进殿供奉的是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后面是三师殿,供奉的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三位祖师,左侧是元辰殿,供奉主命神斗姆元君和六十尊太岁神。三师殿的后面是三清大殿,此殿也是整个道观最为金碧辉煌的殿堂。殿内供奉着三清天尊和四大真君以及东华帝君和正阳帝君。除了这些神像之外,还有一些具有欣赏价值的壁画和楹联,它既从各个方面尽情讴歌了黄龙观的美景,又融汇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让游人从楹联中不仅能领略神仙洞府的美景 ,还可领悟到道家的玄机。
    华首寺(台)
    华首寺也叫华首台,它位于罗浮山的西南面。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距今已有126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有500真人汇集此地而得名于华首寺,明万历年间,罗浮山香火旺盛,有十八寺,而华首寺被列为“第一禅林”。
    原有的鼓楼、钟楼、大殿在文革期间都被砸毁。直到1986年才由博罗籍香港同胞关耀昌先生募集巨资重新修建。重建的华首寺金碧辉煌,殿宇琼阁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总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游览时间需要2个多小时。主要佛教建筑有:望海观音、天王殿、万佛塔、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等。华首寺不仅佛教历史悠久,而且自然景观和摩崖石刻也数不胜数,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是“领南第一山”和“闻钟发省”。而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是“飞云溅雪”瀑布和千年银炼古树。
    望海观音
    望海观音塑像位于华首寺大门左侧的巨石台上,高达九米,是罗浮山道佛神像中最大的塑像。她脚踏莲花座,慈祥端庄,通体雪白,显示了观音菩萨的冰清玉洁,心无杂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美德。观音左手玉指轻弹,右手轻持净瓶,瓶口向下,表示将“甘露(圣水)”洒向人间,保佑人民福寿康宁。望海观音前有双龙戏珠雕塑和转远亭又称“放生池”等景点,右侧巨石上有“领南第一山”和“闻钟发省”两处摩崖石刻,据说古时此处还有钟、鼓楼各一座,作为寺院每日晨钟暮鼓定省和早晚僧膳以及有贵宾来寺时鸣钟迎客使用。
    天王殿
    殿内正中供奉着佛门菩萨弥勒佛。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曾预言弥勒佛将在56.7亿年后降生于印度,故佛教又称其为未来世佛。他肥头大耳、大肚,袒胸露腹,眉欢颜笑,盘膝而坐。经常以禅杖挂布袋,云游四方,所以又称其为:“大肚佛”或“布袋和尚”。
    在弥勒佛的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管护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管护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管护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管护北俱卢洲。
    在弥勒佛的后面供奉着韦驮菩萨,为佛教的护法天神。他身披金甲,手执金杵。据说是为保护释迦牟尼的象牙有功,而封为护法天神。
    万佛塔
    万佛塔在大雄宝殿之下的东侧。在层峦迭嶂之中,如一柱擎天,拨地而起。此塔为十一层宝塔。塔顶和各层飞檐均为金黄色琉璃瓦面,把整座宝塔衬托得金碧辉煌。此塔是罗浮山佛寺道观早之最高的建筑。它背依叠翠峰,面临东江,充分体现了佛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佛法无边的境界。在十一层宝塔中,每层内外安放成千佛象,全塔共供奉佛象一万一千多尊,所以称其为万佛塔。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华首寺的主体建筑,大殿红柱重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门匾额书写“法轮常转”四个大字,“法轮”即佛法的别称。“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教法能息灭烦恼、摧伏怨敌。犹如转轮王转动法轮宝,摧破山岳一样。佛法不停滞一人一处,辗转相传,犹如车轮。”殿内正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神像为金泊泥塑,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眼凝视,心态平和,端庄慈祥。在释迦牟尼塑像的两边供奉着他两大弟子,分边是迦叶尊者和阿难陀尊者。
    大殿的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后侧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和金童玉女,塑像栩栩如生。大殿内壁和外墙廊壁有巨型彩画,描述释迦牟尼成佛前后的经典故事。整个大殿是一派异国情调,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装饰花边相互衬托,与道教宫观的风格截然不同。
    五百罗汉堂
    五百罗汉殿为双层殿宇结构,红柱黄瓦,颇为气派。进门所供奉的是中国四大名寺的道场地,即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显灵说法之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显灵说法之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师利菩萨显灵说法之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之道场。
    在五百罗汉殿的后侧是千手千眼观音,庄严肃穆,神态慈祥。在殿内左侧,还供奉着济公活佛立体雕像,他破帽遮颜,手执烂葵扇,半边脸儿笑,半边脸儿哭,活灵活现的立在过道的中间。
    除此以外,所供奉的都是五百尊罗汉,他们姿态万千,喜、怒、哀、乐神情各异,堪称塑中珍品。整个五百罗汉殿神相都是由泥胎鎏金筑成,显得光彩夺目,不仅能体现出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能显示出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此殿还可与全国著名的四大五百罗汉堂毗美。
    酥醪观
    酥醪观原在冲虚观以北的石洞东三里处,为葛洪北庵旧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颓废。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据安期神女在蓬莱左股浮山相会,“酣玄之酒香,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的传说,取观名为酥醪观。
    酥醪观所供奉的道教神与冲虚古观、九天观等大致相同。在酥醪观还有: 《永寿》慈禧太后御赐、陈宝琛太师书;《至诚通神》宣统皇帝亲笔;千年古树——罗汉松;古梅树、古桂花树;古茶花树等为酥醪观六宝,天鸡报晓;酿泉;斗台、驻鹤亭 等为酥醪观四景。
    南楼寺和延祥寺
    南楼寺是罗浮山诸佛寺之中,建筑年代最为久远之古寺,它原建于石楼峰之南。
    石楼峰为罗浮山中名胜。大、小石楼峰咫尺相对,幽岩奇石如林。南北朝梁大同年间,景泰禅师慕名到罗浮礼佛授徒,结茅而居,卓锡成泉。一时之间,石楼南麓,倾城罗浮山中胜景,广州刺史,河东王萧誉在“大同中(约540年)始为景泰禅师建寺。以其峰顶二石,望之如楼;景泰所居,适在南峰之下,故以南楼命之。”这就是南楼寺名的由来。据考证,南楼寺是博罗县内最早兴建之佛教寺院。
    唐开元二十六年(728年),西域僧人乾末多罗用船运载佛祖释迦牟尼铁铸头像去番禺。船到南海边,竟搁浅不动。天宝二年(743年),宦官何行成奉命迎佛祖像至罗浮南楼寺供奉。事成之后,南楼寺僧以寺中柑园之珍品椪柑入贡皇上谢恩。唐玄宗品尝了柑中珍品,龙颜大悦,就御署“延祥之寺”匾额赐寺。柑园赐名为御柑园,年年进贡。自此,南楼寺就改称延祥寺,并置明月戒坛于寺右。
    再说延祥寺由南楼寺改名以后,名声远不如南楼寺响亮。正如余靖在《延祥寺记》中所说:“延祥再造苦晚,故久不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寂寂无闻。连千辛万苦迎来之释迦牟尼铁铸头像,也仅是以泥塑身躯四肢,草草合成一体,有点不伦不类,实无可鉴赏之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