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福地 青玉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02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青玉坛位于今湖南衡阳东北衡山祝融峰巅,坛下有会仙桥,为衡山重要景点之一,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位于祝融峰巅的青玉坛,坛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岩石,可容数十人。岩下有大小两石,小石仅大石半,中有石桥可通,桥极险窄,仅可容步。坛下有会仙桥,又名试心桥。 祝融峰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是火神,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 为人祝寿,人们常说“寿比南山”,诸多史料证明了南山与南岳衡山的关系:题刻于祝融峰会仙桥侧有“南山一境”石刻,款署“甲寅东巴郡汪言臣、王三畏同游此”;题刻于福严寺堂联二进石柱上“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清代智犁和尚在《重修广济寺记》中曰:“南岳乃天下五岳之一,世称寿比南山者,即此岳也。”;宋代潇湘子偶吟曰:“我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 根据古代《周礼》、《春秋》、《星经》记载:衡山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重量,能“铨德钧物”,故名衡山。又因轸星旁有一小星,名叫“长沙星”,此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主长寿、子孙昌)。自宋徽宗在南岳留下“寿岳”石刻和“天下南岳”题词后,“寿岳”之名更称于世。 登衡山必登祝融。古人说:“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云:“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青烟里”。两句诗形象的描写了祝融峰的高峻、雄伟,这里不仅可以眺望到连绵不绝的群山,在无云的夜晚,到这里赏月,别有一番美景。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还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人间朗魂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景物各有千秋。南岳佛教的五大丛林,祝融峰下就占了两座。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场帝大业年间,下令改为上封寺。沿上封寺正前方走,可见傲然兀立的石牌坊,这就是南天门,其石柱上刻有对联:"门可通天,仰现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传神之笔,叫人真想踏上一块白云,随风飘去。 上封字后的山上有个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为了看日出,游人需要先一天住在上封寺的招待所里,次日黎明前,赶到观日台。如遇晴天,则可看到东方一片灰白的天空,渐渐地出现了微微的鲜红色,接着一道道光芒喷薄而出,五彩缤纷。刹那间,太阳似乎从地干线下向上一跃,浮出了部分弧形的红边,红边很快变成了半边红轮,继而成为一个火红的圆球。金轮涌出,上下荡漾。旭日冉冉升起,曙光洒向大地,万物生机勃勃。青山绿树,遍披金色的彩衣,秀丽万状。 由于每天天气变化不同,日出的情景也千姿百态,各呈异彩,使南岳壮观的日出,更加美不胜收。 祝融殿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因山高风大,所以建筑是用坚固的花岗岩砌墙,以铁瓦盖的顶,殿宇凌风傲雪,巍然屹立在绝顶巨石之上。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现在山顶的祝融殿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诏重建的,石墙铁瓦。祝融君这位职掌南离的火正宫,经过历代帝王的神化和加官进爵,由隋、唐两代的“司天王”到宋朝的“司天昭圣帝”,制拟帝王,祀以国典。祝融殿自清朝乾隆重修后,因风霜蚀剥,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又捐资重修。1982年南岳管理局重新翻修,始成为现在的面貌。祝融殿高踞祝融峰顶,构筑在一个奇石重垒、风急云涌的百多平方米的顶隙里,可以想见当年建筑的艰辛。从祝融峰麓的上封寺到峰顶的祝融殿,有花岗石路层层梯接到峰顶底下,石路两旁,矮松成竹,山花烂漫,颇为洁致。从峰顶底脚通到祝融殿山门前石砌平台,有三十多级陡峻的花岗石台阶。山门是座牌坊式建筑,牌坊上有“祝融峰”三字石额,却未额为“祝融殿”。门两侧有对联:“寅宾出日,峻极于天。”前者指清晨五到六点时太阳升起,后者说祝融峰顶比天还高峻。这副对联的句子集自《诗经》,对仗工稳,浑然天成,又切合祝融峰顶景物,极具匠心。祝融殿右侧走廊有另一条小门通向望月台。望月台比祝融殿正殿基约高2-3米,是花岗岩风化后裸露而成。整块岩面不到4.5平方米,靠边处围上石栏,既可临风小坐,也可凭石栏杆眺望。因为它是最高点,所以空景无际,山风袭人,潇湘帆影,远近山峦,尽奔眼底。望月台石上原有不少石刻,因为刻在台面石上,风雪侵蚀,游人摩挲、践踏,许多已渐磨灭。现存的有明朝嘉靖丁巳(1577年)九月宝庆知府书刻“望月坛”三个约50厘米见方的字,镌刻在岩的内壁上,楷书横排。其余在台石上与台内外峭壁上的石刻还清晰可辨的有“竣极”、“仰止处”、“果是高”、“青云在望”、“青云满袖”、“山不厌高”、“觉梦处”、“千维绿”、“天外幽赏”、“寿比南山”、“唯我是高,尊峙寰中”等等,大都不知是何年何代刻品。 望月台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是一块高耸的巉岩,上有石刻,字迹清晰可辨,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上封寺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雷池 祝融峰顶还有个特殊景色——雷池。在祝融峰腰上封寺侧有个很神秘的地方,俗称“雷池”。“雷池”只是石崖边一个面积不足4平方米,深不到1/3米的小石池。传说每当峰顶雷霆怒发时,这个青苔满壁的黑黝黝小石池上一定会金蛇乱闪,暴雷炸裂,而在池畔另有个小穴,俗称“风穴”,这时,也就风烟缭绕,涛声阵阵。宋朝的陈从古曾有《登祝融峰雷池》诗:“上封峰头帝所宇,傍有雷池亘今古。去天五尺银河通,帝遣雷公宰云雨。我来正值秋雨时,再拜乞龙龙勿拒。快得此雨洗甲兵,免使中原困胡虏。”陈从古这首诗每字约25厘米见方,隶书竖刻,字在雷池附近通望日台路侧石壁上,从题刻可见“雷池”至少凿于陈从古之前,至今已逾千年,也算一特种文物。 南山摩崖石刻 南岳有关部门根据史籍记载,几度冒着烈日登山探寻,终于在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找到了古代“南山”大型石刻,一展“南山”芳容。 清光绪版《南岳志》记载,有“寿比南山”四字题刻于南岳祝融峰祝融殿北墙基下舍身崖上(今望月台附近),楷书阴刻,每字一米见方。但此次南岳相关部门几度探寻,只发现“南山”二字。专家分析,“寿比”二字可能在修葺祝融殿时压在殿脚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