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第二十八福地 陶山


    
    陶山引位于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在原来的陶山区陶峰镇有一座小山,俗名屿山,高几十米,周围二里许,形像木鱼,又名木鱼山,因坐落于市集之内,又称市山。
    相传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 “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一日,忽有一老媪拄杖登门求医,自言是底山(沙门山)青石龙村人。陶公诊脉后,采来三味草药让她带回去煎服。老媪回家,药到病除。数日后前来道谢,报以木质方印一颗,并说以后如遇久旱,可将木印在屿山东北八角桥边红岩上盖三下,底山“头梳脑背”上即有乌云涌起,雨便沛然而至。后遇天旱,试之果然应验。不久,公将此印交地方长老收藏,百姓都说那个求医送印的老媪就是沙门山的白龙娘娘。所以后来一遇天旱,人们就把通明寺内的陶公塑像抬出来祈雨。现在陶山河南村边还留有白龙庙,庙右有陶府庙,以志纪念。陶公在屿山数年,继而迁徙到沙门山,在獐儿岩(或称麻雀岩)结草庐隐居。一个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药篓,汗涔涔地来到十字坑的潭边,只听水声潺潺,见泉水下泻碧潭,如碎玉飞溅。他就坐在潭边树荫下的青石板上歇息、纳凉。这时从山仁来了一个肩挑柴担的小伙子,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刚放下柴担.就“卜通”一声跃入潭里洗澡。陶公见状,大吃一惊,忙喊:“水太凉,快快上来!”陶公的徒弟也长叹一声:“不出三日当毙矣。”但樵夫却悠闲自在地边洗澡边笑着说:“没关系,请放心。”他游了一会,上岸来了,挑柴翻岭而去。陶公深为他的身体担忧。不料数日后,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飞,陶公十分惊异。樵夫说:“我日日如此,实无妨害。”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过太医令,行医数十年,自以为精通医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间尚有强身防病之术。”自感羞愧。便顺手将所采之药,倾筐倒入飞霞岭边的溪涧中。说来也怪,翌年春天,这里绿草如茵,姹紫嫣红,长满各种药材。附近百姓经常来此采药,人们都称这里为“药齐坑”,坑顶山头也取名“药齐顶”。陶公闻讯,感叹说:“竖子知其一,不知其二,岂医理不灵哉!”师徒继续行医,为民除病。又一年,当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制好的百药和多年炼就的丹药投入溪水中,溪水顺流而下,陶公默默祈祷:愿饮到溪水的人太平无事。果然应验得很,百姓平安无事。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陶公,就把这溪水称做“福泉”,把陶公修炼的地方改建称做“福泉寺”了。
    陶公在獐儿岩寓居不久,又搬到福泉山深处十八亩坪隐居。由于经常有人来求医求药,名声愈来愈大,一直传到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的耳中,萧衍原与陶弘景交情甚笃。陶公挂冠神武门,辞官在句容茅山隐居时,萧衍(此时系雍州刺史)经常遣使问计,陶公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现在,萧衍已即帝位,听说陶公在安固(即瑞安)福泉山中隐居,就派遣二位将军来征召他还都为相。两将军带着梁武帝所赐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将军说明来意后,陶公却婉言谢绝说:“请将军转奏皇上,言臣归隐山野,潜心修道,精研医术,其志已决,求陛下勿怪。皇上馈赠甚丰,无以为报,有诗一首,聊表心意。”并随手写下一首诗,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两位将军无奈,只好下山,可又觉得有负圣意,难以回京缴旨,进退两难,便跳到獐儿岩边的深潭里,以身殉职。黎民百姓哀念这两位将军的忠贞,把这潭改名为:“将军潭”。大家都说陶公已在此成仙,又把沙门山改称为“仙门山”。
    陶弘景在屿山、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屿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儿岩外绿溪东首建贞白祠。这些寺、祠都用陶公的字号命名。福泉寺外,现尚留陶公修炼道术的遗迹,称 “炼丹岩”。福泉寺里曾留有陶公的手迹,现在仅知道上联是:“福泉白水山山出。”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头流传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