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第四十福地 钵池山


    
    钵池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唐时就有名,明清两代,更是盛极一时。钵池山是道教名山,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它首先就是以名列道家七十二福地而出名的。但是,真正使钵池山在历史上闻名的,却是佛教。
    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高僧玉海就在钵池山兴建了洪福寺(景会寺前身)。元明之时,香火盛极一时。特别是在明代,景会寺(一作景慧寺),拥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伽蓝堂、祖师堂、法堂、丈室、斋堂、毗庐阁等,规模宏大,“殿阁宏敞、造像庄严、金碧辉耀而寺始极其盛噫”(见明金铣所作《束力封景会禅寺兴造记》),成为淮东名刹,文人墨客题咏极多。而且,钵池山高僧云集,仅《钵池山志》就收录18位。而道教方面,除了传说中的王乔炼丹遗迹外,只有一个乾元道院,规模也有限(“构屋数椽”)。同样在《钵池山志》中,仅收录一位道人名姓。两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钵池山是源于道家而兴于释氏。
    一般材料上均说,钵池山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一场大水。这种说法 ,也不确切。确实,乾隆三十九年那场大水,对钵池山造成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综合史书上记载来看,主要破坏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河水带来的积沙淤平了山子湖和邱家湖(“及水退,平地积沙八九尺,湖亦淤平,仅存一线”),二是湖中名胜爱莲亭被冲毁,三是景会寺被淤。
    但是,钵池山却并未就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嘉庆乙丑(1805年),地方官李如枚作了一首《爱莲亭》诗,在序中说,爱莲亭被毁后,淮关监督伊龄阿在故址建观音庵,后来又有人在此建文津书院。李如枚本人为使“爱莲亭之名不致久而不遂没”,于1804年改文津书院为爱莲书塾。同治四年(1864年)旧历三月十五,漕运总督吴棠曾游钵池山,并写了一篇游记。记中记载了其游景会寺并为寺题写匾额和对联。1927年,田毓王番在《钵池山志序》记载:去岁秋,偕友往访景会 寺,隐辰为之导游。隐辰本人还于1938年为重刊《钵池山志》作序,这说明,当时景会寺还在。但是,乾隆年间那次洪水,对钵池山的破坏确实是严重的,山子、邱家二湖被淤,等于湖光山色已去了一半。更为要命的是,此后大清由康乾盛世转向衰落,因此,尽管景会寺历代众僧努力经营,非但未恢复元气,反而在民国以来不断的战火中消亡,连钵池山本身也被当作建材被大两采掘矿石而夷平。
    2004年以来,淮安市根据历史风貌,恢复建设钵池山,再现道教文化精髓,融入“吴韵楚风”的本土文脉,以现代的造园艺术塑造自然生态园林景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