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福地 北邙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49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主峰翠云峰,峰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称“翠云峰”。翠云峰风景秀丽,是消夏胜地。北邙山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因此历史上许多王公将相都选择最后在此安息,唐朝就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北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北邙山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 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自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刘祉葬于北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选墓地于此,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俗语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皆源于此北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的原陵,有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北邙山人文景观 吕不韦墓 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吕不韦死去,被其宾客偷偷安葬在洛阳北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不韦饮鸩死,其宾客数千人窃共葬于洛阳北芒山。” 老子 传说公元前520年,老子离开周王城守藏室,悄悄来到北邙山之巅的翠云峰,彻夜砌起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之灵性,巧运内外相济之理,专心精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炉时,随着轰然一声,只见万道金光四射,直窜云霄。老子自尝一粒,瞬间面露紫气,脱却凡骨。于是,老子用仙丹点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远出函谷关“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吕洞宾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喜游中原。一日,发现洛阳瘟疫四漫,城内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驱此疫。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见王母娘娘,想求请她身边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西王母挪谕:“什么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谴。”牡丹仙子感于吕洞宾的至善诚意,便偷偷溜出天宫,在北邙山上空飞撒漫播牡丹种子。王母娘娘知道后,贬她下凡种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 加上她时时化作和风细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种子开始出芽、绽花。吕洞宾感恩牡丹仙子的义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个茶庵。没多久,经牡丹根煎汤灌服,瘟疫尽除。人们为感谢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称“牡丹山”,并在茶庵处修了一座吕祖庵,敬奉仙人吕洞宾。 上清宫 上清宫是道教名观,位于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之处,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一座青砖庙院,紧凑幽静。上清宫位于洛阳市西北4公里邙山之巅翠云峰,相传这里为太上老君炼丹处,老子也在此处炼丹。上清宫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再改上清宫。上清宫规模宏伟,殿堂巍峨,门外有石狮石马,内有吴道子所作壁画《吴圣图》和《老子化胡经》,十分辉煌壮观。历代文人墨客涉足山巅,南望伊洛平原,古都尽收眼底。瞻仰上清宫,写下了不少美丽诗篇,杜甫有"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著名诗句,苏东坡题字留念。后至金元废毁,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张玄募钱重建,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俗称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其时铁瓦数块。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巡府阎兴邦、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修后庙宇,殿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有戏楼、山门、一、二、三殿;以及配殿廊房等。抗战时期为日寇飞机炸毁。现存有山门、窑洞(翠云洞)和配房数间,翠云洞上有玉皇阁三间。 北邙山被道教列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实,北邙山岂止是“之一”,当为第一福地。仅在东汉时期,除张陵外,这里又走出万古丹经王魏翱、帛家道开山祖师帛和,他们皆为道教名列前茅的“真人”。 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主峰翠云峰,峰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称“翠云峰”。翠云峰风景秀丽,是消夏胜地。北邙山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绝佳的风水宝地,因此历史上许多王公将相都选择最后在此安息,唐朝就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北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北邙山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 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自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刘祉葬于北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选墓地于此,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俗语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皆源于此北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的原陵,有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北邙山人文景观 吕不韦墓 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吕不韦死去,被其宾客偷偷安葬在洛阳北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不韦饮鸩死,其宾客数千人窃共葬于洛阳北芒山。” 老子 传说公元前520年,老子离开周王城守藏室,悄悄来到北邙山之巅的翠云峰,彻夜砌起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之灵性,巧运内外相济之理,专心精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炉时,随着轰然一声,只见万道金光四射,直窜云霄。老子自尝一粒,瞬间面露紫气,脱却凡骨。于是,老子用仙丹点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远出函谷关“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吕洞宾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喜游中原。一日,发现洛阳瘟疫四漫,城内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驱此疫。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见王母娘娘,想求请她身边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西王母挪谕:“什么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谴。”牡丹仙子感于吕洞宾的至善诚意,便偷偷溜出天宫,在北邙山上空飞撒漫播牡丹种子。王母娘娘知道后,贬她下凡种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 加上她时时化作和风细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种子开始出芽、绽花。吕洞宾感恩牡丹仙子的义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个茶庵。没多久,经牡丹根煎汤灌服,瘟疫尽除。人们为感谢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称“牡丹山”,并在茶庵处修了一座吕祖庵,敬奉仙人吕洞宾。 上清宫 上清宫是道教名观,位于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之处,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一座青砖庙院,紧凑幽静。上清宫位于洛阳市西北4公里邙山之巅翠云峰,相传这里为太上老君炼丹处,老子也在此处炼丹。上清宫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又称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元元皇帝庙。再改上清宫。上清宫规模宏伟,殿堂巍峨,门外有石狮石马,内有吴道子所作壁画《吴圣图》和《老子化胡经》,十分辉煌壮观。历代文人墨客涉足山巅,南望伊洛平原,古都尽收眼底。瞻仰上清宫,写下了不少美丽诗篇,杜甫有"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著名诗句,苏东坡题字留念。后至金元废毁,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张玄募钱重建,以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俗称琉璃瓦),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其时铁瓦数块。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殿宇震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巡府阎兴邦、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修后庙宇,殿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有戏楼、山门、一、二、三殿;以及配殿廊房等。抗战时期为日寇飞机炸毁。现存有山门、窑洞(翠云洞)和配房数间,翠云洞上有玉皇阁三间。 北邙山被道教列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实,北邙山岂止是“之一”,当为第一福地。仅在东汉时期,除张陵外,这里又走出万古丹经王魏翱、帛家道开山祖师帛和,他们皆为道教名列前茅的“真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第五十九福地 张公洞
- 下一篇: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