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马丹阳


    
    马丹阳守护祖庭
    马丹阳(1123  1184年),山东宁海人,初名从义,字宜甫。祖籍陕西扶风,五代时迁居宁海,世业儒。其父马师扬生子5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名,号称“五常”。丹阳为次子,虽业儒而不求进取,掌管家中财产。一次,马丹阳与友人游昆嵛山,有道士李无梦赞其”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乡邻孙忠显闻言,将女不二嫁予马丹阳,后生三子。马丹阳受其影响,亲近道教,建道馆一座,聘请陆道士居馆住持。116.年(大定七年)七月,与乡邻战师于范明叔怡老亭遇王重阳,被其言谈所感动.邀至家中,以诗词唱和。并在其家南园建一道庵供王重阳居住,命名“全真”:王重阳为其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马丹阳又自称“山侗”。当年冬天.王重阳居全真庵中“锁庵百日”,日食一餐,以御寒术劝诱马丹阳。又赠梨、芋及诗词与马,进一步坚定马丹阳人道的信念。所谓梨,寓意为离弃亲戚乡里;芋,则寓义为遇道。1168年(大定八年)正月,马丹阳终于下定决心抛妻别子,将家事交给孙不二,自己入市求乞。二月,又随王重阳入昆嵛山,凿烟霞洞。因患头痛,被王重阳遣返家中疗疾。九月病愈,前往文登县姜实庵寻师,王重阳为考验他,拒之门外,遂栖居县北苏氏庵。至十月初,马丹阳再见王重阳,焚烧誓状表明随王修道的决心。此后,即追随王重阳,在胶东半岛大力传道,建立起众多教团。在此期间,王重阳先后接纳谭处端等6人为弟子,独器重马丹阳,以友相待,其道号亦与六子不同。1170年(大定十年)正月,王重阳于大梁逝世前,将教事托付给马丹阳,嘱其西行人关传道。之后,马丹阳便将头发梳为三髻,自称“三髻山侗”。三吉为王重阳之名,马丹阳顶三吉于头,为尊而戴之意。
    马丹阳一行4人乞化入陕后,沿途参访了华山、京兆,在长安会见史处厚,而后同赴终南刘蒋,与和玉蟾、李灵阳、刘通微、严处常等一道重建茅庵,修治葬所。1172年(大定十二年),四子往大梁迎取王重阳遗骨,葬于刘蒋,共同守墓2年。1174年(大定十四年)八月,四子在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各言其志,次早分别。
    此后,马丹阳与严处常等驻守刘蒋,命庵名祖庭,在大门上手书“祖庭心死”四字,以示对王重阳的忠诚,守墓时间长达10年。“誓死赤脚,夏不饮水,冬不向火:”(《采桑子•又》,1175年(大定十五年)夏,其妻孙不二入长安,于赵蓬莱家中相遇。马丹阳赠以《炼丹砂》词:“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途。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行动,得赴仙都。”孙不二祭奠祖庭后,即东行出关,终老洛阳风仙姑洞。此后,马丹阳周游了关中的京兆(今西安市)、长安、郡县、临潼、华州、高陵、耀县、白水、蒲城、韩城、坊州(今黄陵)、咸阳、兴平、泾阳、礼泉、淳化、永寿、乾州(今乾县)、武功、扶风、凤翔、虢县(今属宝鸡)、沂阳(今千阳)、陇州(今陇县)以及甘肃华亭、平凉等地,广泛宣传王重阳的宗教理论。所到之处,官僚士庶请教者摩肩接踵,唯恐落后,许多人还前赴祖庵拜师。他还在鄠县建立全真会,在长安子午镇建立千道会,大量吸引士庶人道:为了将全真道教义远播关外,他在华亭县住了两年时间,并修建了环堵(道庵):1180年(大定二十年)自华亭返关中后,一度居长安蓬莱庵。
    1181年(大定二十一年),金廷禁道土游方,令马丹阳等返山东故乡。马丹阳迫不得已,将关中敦事托付予丘处机,于次年四月抵达宁海,居金莲堂,传教于文登、东牟、登州、文山、莱阳等地,1184年1月20 日—21日(大定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逝于莱阳游仙观,住世61岁。不久,当地传说其遗骨被陕人盗去。县令刘显武原在京兆任运勾时,曾与马丹阳畅谈道要。1185年(大定二十五年)赴莱阳任职,发墓启棺,见马丹阳遗体仍在,容貌如生,肢体柔软,便改用石椁重新安葬,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忽必烈玺书赠马丹阳为抱一无为真人;1310年(元至大三年),武宗加赠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丹阳的生平著述,多为诗词吟咏,词作多达1000多首,后世结为《渐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灿》等,均载于正统《道藏》中。其弟子王颐中又收集其平时言论50余则,辑为《丹阳真人语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