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刘一明


    
    刘一明(1734-1821年),号悟元子,又称悟缘老人、素朴子、素朴散人、披褐散人、南台子,山西曲沃(今闻喜)人,出生于富商之家。其生平汇集于其弟子张阳全撰述的《素朴师云游记》中。按其传记,刘一明本“自幼习儒,志图功名。尤好技艺、医卜、星象、地理、字画,俱能留心,百家之书,凡所见者,亦必略观大意。”而转向道教生涯,则受教于吕祖传:   
    年方一十七岁,一日闲看吕祖传,至黄粱故事,自叹曰:“人生在世,富贵荣华,百年岁月,瞬息间耳!古往今来,谁人打破?昔祖师因梦大觉,出尘炒饭,得证天仙,至今一千余年,普度群生,隐显莫测,不知熬煞多少世路英雄,真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我求功名,将欲何之?”遂有物外思焉。
    其后,久病不愈,决计前往甘肃寻找在巩昌(今陇西)经商数年未归的父亲,顺道访求名医。遂于1753年(乾隆十八年)辞母西行,途经陕西泾阳时,在关帝庙前遇一道士,嘱其访求金丹大道,可延年益寿。又给灵应膏方剂,令其服用。至巩昌与父亲相会后,服用灵应膏月余,旧病痊愈,又染瘟疫。昏迷睡梦间,步入神仙洞府,与一老者相会,被赠“清静”画一轴。忽然惊醒,大汗淋漓,疾病全消。由此决心按泾阳道者所示,专心访求内丹经典,得《悟真篇》。又曾遇四川彭道人,授给静功口诀。翌年,从巩昌到会宁铁木山,脱去俗衣,改换道服,隐姓埋名,开始寻访高道的生涯。初挂单于靖远开龙山潮音寺,得“神提伴当”(代神传言者)借法王菩萨(孙悟空)口气指点,于此静修数月。继至兰州游历无所遇。后闻金县小龛谷峪峡有广东籍樊姓道土龛谷老人,遂皈依其门,听其教训。
    龛谷老人精于内丹学术,嘱刘一明以薛道光注《周易参同契》,翁葆光、陆墅、陈致虚三子所注《悟真篇》和丘处机注《西游记》为“修真之指南”,谨防伪书所误。
    其间,遵师嘱,往新营镇拜访田道人,无获。又云游至靖远搭那池龙凤山道观、海城(今宁夏海原)米粮川。因父亲寻找,暂回巩昌小住,将父母送回山西后,再度至金县龛谷寻师,被嘱须尽孝道,并受毒蛇引路之诀,“畅然归里,暂慰二亲。”时在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在归里尽孝其间,刘一明曾第三次拜访龛谷,被师逐回。
    为防刘一明再度出家,其父为他“捐国学,使务毕业。”自1756-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他一面在家奉养母亲,一面游访北京、河南及山西太原、汾州、平阳各地,“明行医道,暗访高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其父在巩昌病故,刘一明前往奔丧。丧毕拟再往龛谷,而其师则东游秦川。
    于是,南下汉中,拜访龛谷老人同门徐丈人,未得谋面。路经仙留镇(一名黄沙镇)时,遇龛谷另一同门齐丈人。得齐丈人以《论语》入门,指点内丹要义。自是前疑俱解,赋诗云:“一十三年未解愁,仙留镇上问根由。而今悟得身生处,非色非空养白牛。”
    因父亲后事未了,刘一明再到巩昌,搬运父亲灵柩归晋。路过陕西凤翔太乙村,闻师龛谷老人羽化于此。将父亲安葬于故里后,装疯卖傻,潜逃离家,云游陕甘宁青各地访道行医,行经山西绛州、禹门,陕西蒲城、延安、定边、凤翔、邠州,甘肃庆阳、平凉,宁夏灵州(今灵武)、银川、固原等地。一度栖居银川三清台、观音堂。后南入栈道,至陕西凤县南台山,并带领门人在南台山垦荒自养,于秦岭麻峪河修桥补路。初欲于南台山建立丛林,接待十方常住,因人心不齐,遂西游甘肃,过两当、徽县、成县、西和、礼县,相继挂单于岷州(今岷县)二郎山菩萨洞和三足洞。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前往兰州,挂单于沈家坡五圣祠。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应银川道友阎绣庵邀请赴宁,翌年春再游开龙山,又迁靖远弘山寺、西闇寺,完成《西游原旨》初稿。夏五月携书稿返兰州,定居白塔山罗汉殿,以3年之期,对书稿进行订正修改定稿。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四月西游平番(今永登)、凉州(今武威),转道青海西宁,复折返甘肃,经河州(今临洮),再度抵达金县,见兴隆山景色宜人,又有宋金时期秦李二仙遗迹,决计留居此山,并两度东游秦川,“下汉南,游湖北,朝武当”,访凤翔祭拜师墓,登龙门访丘祖仙迹,上崆峒瞻仰黄帝、广成遗迹。又过黄河三至宁夏,登贺兰山避暑,而后再至兰州,西游平番、西宁,折返兴隆山。时年64岁,即1797年(嘉庆二年)。一面督建山场,一面著书,有《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参悟直指》、《道德会要》、《指南针》、《会心集》、《指南三书》、《栖云笔记》等儒释道三教经书22种传世。其主要著作分为注释和著述两类,被时人辑为《道书十二种》结集刊印。其生前即有常郡护国庵刊本,民国年间有1913年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和1925年集成书局石印本等。1990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据护国庵本和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补缺,收书17种,予以影印出版;书目文献出版社又于1996年4月根据清刊本出版《刘一明道书十二种》;2006年1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再次出版。
    另据《甘肃道教志》初稿,刘一明还时常前往兰州参访,常挂单于金天观和百道楼,在金天观开讲《周易》太极。其弟子张阳全在总结其师生平时说:“师初居栖云开山建庙,非仅修工而已,特借修工,苦炼身心耳。以故,日则打尘劳,监管修造;夜则注经书,阐扬道脉,日夜辛苦,无有宁时。然师乐在其中,苦不知也。”“师在栖云修造庙宇三十余年,注解经书三十余年。当两山神工告竣之时,即书刻刊方完之时,亦师寿八十有二之时。此时内外事毕,心无挂碍,身莫劳苦,安居自在窝,静养精神,一切外事,皆不应酬,与世无异矣。”为探寻道教真理和济世度人辛劳一生的刘一明,直到82岁高龄才静心修养,直到88岁坐化于友人提前为他建造的墓洞之中。
    刘一明的师承关系略述
    自刘一明弟子开始,宣称他属于龙门派第11代。但从其著述和传记中,难于明确其师承派系。在刘一明访求高道的过程中,先后有数人为其传授道要,其中明确为师者有两人。可惜这几人都不愿将真实名姓告诉世人。因此很难确定其来历和身份。
    刘一明的第一位师父,是龛谷老人。龛谷老人姓樊,广东人,因隐居于金县龛谷,故号龛谷老人。《素朴师云游记》称其“时而儒服,时而道冠,行迹异常,人莫能测”。先居金县,后迁陕西凤翔太乙村,并羽化于此。其师梁仨人,来历亦不明。从刘一明归宗龙门派第11代上推,则梁仙人当为第10代“清”字辈。龛谷老人师从梁仙人,当在汉中一代,时间大约在康熙一雍正年间,当时龙门律宗穆清风、朱一和、袁清举等在秦蜀设坛传戒,梁仙人很可能与律宗有某种联系。
    第二位是龛谷老人同门师弟齐丈人。齐“少读史书,秉性鲁纯,未得粱仙人实惠。因其老实志诚,梁仙人曾将丈人托于樊、徐二翁,令其指点。其后樊老人西游,丈人听徐公指教,同住汉南十余年。受尽无数苦楚,终无所得,知其法缘未至,遂离汉南,赴甘肃访人”。(张阳全:《素朴师云游记》)后在兰州阿干镇遇到一位姓余的喇嘛,改换俗衣,随其云游西宁、凉州、甘州,肃州,“二年而得事”,即明了生死之理。随即,余喇嘛隐居无闻,齐丈人独自云游宁夏、定边、庆阳、平凉、西安等处,南入栈道,定居褒城(今陕西勉县)仙留镇20余年,人呼“蓑里毛”。不知所终。
    刘一明弟子众多,知名者有1811年(嘉庆十六年)主持刊印《象言破疑》的魏阳诚、为《悟道破疑集》作序的夏复恒、撰写《素朴师云游记》的张阳全,以及为《素朴师云游记》作序的唐琏、任阳固等5人。其后子弟繁衍于西北各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