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第十三洞天 小沩山洞


    
    小沩山位于湖南醴陵,众山环绕,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当地称“古洞天”。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直达上天,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唐朝道士司马承桢检索全国名胜地理,挑选神奇青幽,山灵水秀,兼条阴阳,上达天庭,适宜神仙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洞天福地”,编成《天宫地府图》一书。书中列出36洞天,72福地,湖南有洞天6处,福地12处。醴陵沩山被称为第13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传是道家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得道的所在地。根据同时代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记载:付天师修炼居石室,设仙坛,这里以前也许有岩石洞府。直到唐初大缘法师云游到此才建佛教寺院。这是沩山建寺院的最早文字记载。寺院名称也有记载:宋殿元易祓书匾“小沩山寺”。
    小沩山附近有古洞天寺,位于湖南省醴陵市东郊东堡乡沩山村,离市区15公里。古洞天寺是一个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始建于东汉(公元103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至唐朝,唐贞观22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完成父皇高祖遗命重建古洞天寺,下旨命乐一祖师建造,尉迟恭监修。据民国36年醴凌县志22页记载,邑东三十华里沩山古洞天寺,原十一都唐建,又细载唐朝太缘禅师立。罗汝芳有诗,附寺中八景:(一)洞天春晓、(二)荷池秋霁、(三)折经流水、(四)灵龟故石、(五)龙脊高岗、(六)钵盂山形、(七)卓锡飞泉、(八)袈裟仙迹。古诗又云:世外谁开古洞天,大缘祖师更千年;四山青翠俨成扩,曲水潺缓奏管弦。古洞天寺建成后,来自及海外韩国、美国、缅甸、印度、泰国、老挝、日本等国与中国新疆、西藏各地人士来古洞天拜佛朝山。古洞天寺是我国佛教界较大的受戒道场,每三年一小戒、五年一大戒,接受全国各地的僧人来此受戒,据说东渡日本传教的鉴真和尚就来此受戒。相传古洞天寺也是我国佛教沩仰宗的祖庭,临济宗在南宋后,由北方发展到南方,以沩山为发展中心,称沩仰宗。古洞天寺上自葡萄坳新化庵起,下至接龙桥,庙产总占地面积3000余亩,寺院四周高山环抱,背靠卧龙山(蜈蚣岭),左有青龙桥,右有白虎桥,庙前小溪水清澈见底,如玉带环腰。前有钵盂山。古洞天寺原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1976年受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毁于一旦,1991年在广大群众与各方人士支持下,经各级政府批准后重新筹建,通过三年时间恢复成目前七百余平方米古洞天寺。目前寺院中有康熙及光绪年间石碑供游客观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