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养生 > 岁时养生 >

《黄帝内经》中关于长夏养生和调理要点


    中医称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所以《理虚无鉴》中特别告诫人们要“长夏防湿”。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气上升,空气中湿度较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当热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而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大量水分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而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为头重如裹,精神萎靡,身倦乏力,难以正常工作和学习。
    长夏防湿,居住环境避免潮湿
    《黄帝内经》中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是指湿邪伤人,最容易伤及人体下肢。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大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下肢丹毒,下肢关节疼痛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因此,在长夏季节,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饮食要清淡,要易于消化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主运化的脾脏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湿重最易伤及人体脾脏,一旦脾阳被湿邪所遏,则可导致脾失健运而气机不畅,人体就会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四肢不温、口甜苔腻脉濡等症状。因此,长夏季节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另外,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喝未经消毒的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应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常用清热利湿食物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最为理想。
    保养人体阳气
    只有阳气充足,湿邪才不易侵犯。盛夏酷暑,天气炎热,人们的保健应以防暑降温为中心。古人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室外劳动或活动要头戴草帽遮阳,身着浅色真丝或纯棉织物,住房要高大、通风等等。
    历代皇帝是最会享福的人了,到过承德避暑山庄的人,可能都知道,皇帝的居室都有一层夹壁墙,夏季天气炎热,太监们就会把冬季贮存在冰窖中的冰块放到夹壁墙里,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这就是当时的天然“空调”,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当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空调相继问世,人们已有了多种避暑手段,但不能说古人当时的降温手段不高明。近几年空调已进入城镇的千家万户,由于以氟利昂为降温媒体,存在着空气污染的弊病。所以人们在使用空调防暑降温时,要注意定时,夜间睡觉最好不开,经常保持通风,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不要在空调屋内吸烟,老年人最好少用空调,防患“空调病”。
    每至炎热的夏季北方总要有那么几周,在南方有那么几个月,气温较高,湿度超过90%。这时人们会感到闷热不舒,汗流不畅。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对症使用防暑良药也十分重要,人丹、十滴水和清凉油都是众所周知的防暑良药。人丹是用薄荷脑、姜、小茴香和桂皮等配制而成,能防治中暑,对晕车、晕船都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十滴水是用樟脑、薄荷油、大黄、桂皮、姜、小茴香等配制而成,具有防治因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和腹痛。清凉油是由樟脑、薄荷脑和桉叶油等配制而成,对中暑引起的头晕、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转自 叶明《重在调理:中医养生保健专家讲座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