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养生 > 岁时养生 >

长夏季节的特征、易发疾病及养生措施 (一)


    长夏季节一般而言是指农历6月,具体指哪个节气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多数人认为是从立秋到秋分这一时段,因为,立秋之后,从气候特征和人们的感受上,都并不是真正的秋天。此时余暑尚甚,又有频繁的降雨,导致气候特征为湿热俱重。这就是我们讲的“长夏”的气候特征,南方这个时期尤其要长,一般称之为梅雨季节。
    一、长夏气候特征——湿热交蒸
    长夏季节,湿热俱重。这种气候特点,促进了农作物的灌浆、成熟,因为湿度大,所以谷物易于灌浆;因为气温高,所以谷物易于成熟。这一时期,属于植物在一年的生化活动“生、长、化、收、藏”中“化”的季节。长夏是脾气当值的时令。
    五脏应四时,脾与长夏季节相通应。因此,长夏季节的湿热之气,最易导致脾的功能失常。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二者在分工上有所不同,胃负责接收食物,并进行初步的腐熟、消化,脾则负责吸收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中的精微,并运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部位,营养人体的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因此,到了长夏季节,湿热之气进入人体,出现脾气被困的病症,就可以见到恶心、厌食、腹泻、倦怠、乏力等饮食精微不化的症状,一般所说的“疰夏”就发生在这个季节。所谓“疰夏”,就是紊体偏弱的人,到了长夏季节出现的一系列胃肠道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就是脾胃之气被湿热所抑制所致。
    二、长夏季节的养生
    (一)防暑祛湿最重要
    中医学认为湿性重浊而黏滞,最易困遏清阳,导致阳气不能上升。阳气不升,则头目昏沉不清利、胸闷气短。因此,很多人到了长夏就会感到头目昏沉、倦怠乏力等。防暑湿入侵便显得非常重要,除可以常服一些祛湿的中药来预防,如藿香正气水、六一散等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环境要除湿
    人们习惯于一到夏季就开空调降温除湿,认为这样做身体舒适,有益于健康。而实际上,北方只有到了长夏季节,南方到了梅雨季节,室内适度开短时间的空调方才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因为,空调既能降温,又能除湿。
    2.淡食最适宜
    在酸、苦、甘、辛、咸、淡六种不同的滋味中,性淡的食物,多数有利水祛湿、健脾益气的作用,如茯苓、扁豆、薏苡仁等,可以列为长夏季节的主要食物。同时,由于长夏季节脾胃阳气内虚,功能较弱,所以饮食应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粥类当属于长夏的首选,故推荐下面的粥品。
    (1)扁豆粥
    原料:粳米250克,白扁豆100克,山药100克。
    做法:粳米、白扁豆、山药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用:本粥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止泻的作用,适用于长夏季服用,对中暑所致的吐泻、食欲不振等病症尤为适宜。
    (2)薏苡仁粥
    原料:粳米250克,薏苡仁100克。
    做法:将粳米、薏苡仁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用:薏苡仁具有健脾除痹、利水渗湿的功效。适用于长夏季任何体质人群服用,可以减肥轻身。
    (3)荷叶粥
    原料:粳米250克,鲜荷叶半张。
    做法:将粳米、鲜荷叶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用:荷叶具有清热解暑、升发阳气、凉血止血的作用。本粥适用于长夏季中暑所致的头昏恶心、腹胀便溏、不思饮食及吐血、鼻出血等病症。
    (本文转自 贺娟\马师蕾《时令养生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