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古塔精品丨北京白云观罗公塔,揭秘罗真人身世!(2)


    塔身三层八角攒尖,上有八角柱形物承接塔剎。柱形物上施以彩绘,至今仍可清晰观察到红绿等色。塔剎部位的造型为莲叶宝珠式。
    
    山东四门塔塔剎相轮(资料图)
    罗公塔塔剎并无相轮,因此很多朋友认为这是道教古塔区别于佛教建筑之处。然而,笔者要提出另一种见解,即这种建筑形制依然源于佛教建筑。山东济南长清灵岩寺内,有一座慧崇塔,为唐代建筑。慧崇塔之塔剎即是长方柱上加以莲花宝珠,也无相轮等结构,与罗公塔十分相似。这是佛塔建筑的形式之一,或许与古人的谦逊精神相关。在古印度,塔都为单层覆钵式建筑,不像中国楼阁式建筑那样自然分层。于是塔的层级就由相轮来表征了。至于层级的多少,则与修行高低直接挂钩。古代高僧虽有德行,但保持谦逊,墓塔不造相轮也确有先例。罗公塔即沿用了这种建筑形制。
    
    慧崇塔塔剎无相轮(资料图)
    
    罗公塔塔剎也无相轮(资料图)
    三、罗公真人身世小考
    根据铭文,可知此塔为罗公真人的墓塔。然而墓塔并未详细地提供罗真人的信息。笔者在颐和吴老的博客中,发现了一通碑刻——《罗公真人道行碑》,为博主考察白云观时所发现。但笔者两次考察,却发现古塔周围空空如也,不见碑刻。今暂引颐和吴老的《道行碑》文,对罗公真人的身世作一梳理。
    碑文如下:
    罗公真人道行碑
    罗真人,江西人也。康熙年间来京师,冬夏一衲,佯狂于市。或取生米麦,罗口吹之即熟。晚间店家举烛,火未及燃,罗吹之亦炽。京师九门,一日九见其形。后忽隐去,三年无踪,疑死矣。忽有年姓者扫坑,坑中闻鼾声,大惊,集众视之,罗真人也。崛然而起曰:“借汝家熟卧三年矣。”众请送入庙,曰:“不入庙。”请供奉之,曰:“吾不受供。”“然则何归?”曰:“可送吾至前门外蜜蜂窝。”即舁之往窝。洞在土山之凹,里游蜂数百万。罗解衣赤身而入,群蜂围绕,出入于罗之七窍,而不能蜇。人馈之食,或食或不食,每食必罄其所馈,或与斗米饭、鸡卵三百,一啖而尽,亦无饱色。或馈生姜四十斤,片时啖尽。居窝数载,莫能测其所修。雍正五年春至白云观,居静室,杜门不出者一月有余。道众前往观之,则已坐化矣。遂藏仙蜕于观东。神异之妙,朝野咸知,世宗宪皇帝勒封恬淡守一真人,并命建塔以覆之,即今白云观东之塔院也。
    完颜崇实谨撰
    大清光绪十二年清和月十四日刘成印敬立
    碑文为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还原了罗真人的一点身世。
    第一、罗真人为江西人。自张天师后裔张盛出川之后,江西便成为正一道的核心传播区域。故而不排除罗真人属正一派道徒的可能性。
    第二、罗真人道行高尚,多有神迹,且喜欢游方修行。
    第三、罗真人于雍正五年至白云观,并在此去世。可见罗真人并非白云观的常住道士。只是因为其道高德重,得到道俗两界的钦佩而跻身于白云观塔林之中。
    第四、罗真人的事迹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肯定,于是在他羽化后,敕建了这座罗公塔。
    
    雍正皇帝(资料图)
    此外,《道行碑》的立碑人刘诚印也颇具传奇色彩。
    在《道行碑》录文中,立碑人名字写作“刘成印”,疑为笔误,应为“刘诚印”。
    刘诚印,原名刘多生,河北东光人,同治光绪时期的宫廷总管太监。与一般小太监不同的是,此人文化素养较高,见识比较广,因此“以才识见知于怡亲王”(《刘真人事实碑》),从此正式与清朝上层交往,乃至进入内宫。
    刘诚印于丁卯年(1867年)皈依道教,得法名“素云子”,第二年,即戊辰年(1868年)更是拜白云观第十九代主持张耕云为师,从此成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代弟子。此后刘诚印开创了太监道派——全真龙门霍山派,并订立霍山派辈分谱系。民国之后,太监退出历史舞台,霍山派也逐渐归于沉寂了。
    因刘诚印的社会地位与人脉关系,清末白云观的几次传戒活动都推举他为监戒人,并恭请他升座成为名誉方丈。
    刘本人也不负众望,为白云观重立碑石、募集资金、增修园林,并做了很多整理古籍的工作。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内经图》的发现整理。
    
    内经图拓片(资料图)
    《内经图》又名《延寿仙图》,以山水、人物等形式暗喻道教修炼。此图原悬挂于高松山斋,刘入内整理古籍,见到此图后顿觉价值非凡,于是悉心保管于清宫如意馆,并刻碑付梓流通。白云观碑林至今仍铭记这段历史:
    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四、结语
    至此,罗公塔的考证告一段落,但我想,任何古文物,都敌不过流逝的时间,最终就像罗公塔身的坤卦一样,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它们来自历史,也逝于历史。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像刘诚印一般,悉心保护,耐心整理,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流传下去,让我们的文化薪火相传。
    (编辑:念远)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赵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