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养生纪要:立秋三候,起居“睡”出阳气来


    文/吕方舟
    古人养生很讲究,不在于用各种各样的器物,而在于秉持着“人禀天地之气而生”这个理儿——生活踩着天地的节律过,精细而优雅。立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律点,这个点儿天地之气有个明显的变化:阴气渐长,阳气渐生,燥气主令。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资料图)
    立秋三候
    一般而言,立秋多在每年的8月7日到9日之间,这时候太阳黄经为135度,自此开始秋气主令,气候渐渐从闷热潮湿变得干爽。夏季之时,我国多刮偏南风,自海上而来,故湿而热,此时则开始刮偏北风,凉而干爽,故立秋三候,“初侯凉风至”。但凉风不多,气温仍然偏高,在南方更是如此,夜间相对温度降低而白昼仍然炎热。但也正是这样的昼夜温差,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在植物上凝结成露珠,因此又有“二侯白露降”的说法。到了三候之时,温度适宜、食物充足,蝉多鸣叫,是以立秋三候“寒蝉鸣”。
    
    蝉多鸣叫,是以立秋三候“寒蝉鸣”。(资料图)
    寒热兼顾,不可偏废
    需要注意的是,与夏季热盛、冬季寒盛这种单一情况不同,秋季是寒热皆有、阳消阴长的复合情况。立秋多在三伏天的末期,但气温未见立刻下降,甚至由于风向转变,降水反倒减少,地表温度有时候还会超过三伏天的前两伏,故立秋之后尚有“秋老虎”一说。古人认为,这时候秋燥之气主令,“燥为寒热之中气”(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初期尚有暑热之余温为温燥,之后则为凉燥,昼夜已有寒气,这点在北方地区尤为明显。
    基于此,立秋养生要诀就在于把握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这个特点,寒热兼顾,不可偏废。
    
    不宜超过夜间十一点(子时)入睡。(资料图)
    秋季养生起居的关键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平”这个字是秋季养生起居的关键。不同于夏季,阳气旺盛人兴奋,晚点儿睡没问题,秋季应该早些就寝,不宜超过夜间十一点(子时)入睡。但同样的,不同于冬季宜晚起以待阳气,立秋时节还当早起,久卧赖床反倒郁遏阳气。
    三字要诀
    跟任何季节一样,养生首当养神。秋气主敛、冬气主藏,这两个季节气血渐渐收敛、潜藏,以作休整,神也是如此。秋季养神在于使情志趋于平和、心神逐渐安宁,以为冬季潜藏做准备。《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得好:“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其中“缓”、“平”、“清”可谓三字要诀。春夏之际阳气旺盛往出走,不妨多有所图,秋季开始阳气内敛,所图宜减。今人强调时时要拼搏、时时冲业绩,却不知心神也需要休息。四时所图不止,终年思虑不断,最耗精气神,安宁长生久视?
    
    清养以舌苔不腻为度。(资料图)
    清润养阴
    饮食方面,立秋开始宜清润养阴为主,增酸减辛。秋季五行属金,燥气司令,其味辛,故辛者能旺金,金气主令,本以旺盛,不宜过食。另一方面辛味食物多香燥,如辣椒、烧烤、瓜子等炒货,这类食物易上火伤阴,立秋之后气候本就渐干燥,食用此类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而酸味则相反,酸能生津,润养肺阴,不妨常食些酸梅汤、龟苓膏以及百合、银耳、莲子诸物,能防肺燥。秋季多瓜果,瓜果也是润燥佳品,此时食用,最是适宜。但南方沿海人士需注意,海边多湿热,养阴当把握分寸,过食滋润之品易导致痰湿困脾,故天气虽已入秋,地域影响也当考虑,清养以舌苔不腻为度。
    秋季应肺,燥也伤肺,再加上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失于调养,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多发。调摄无他,注意细心增减衣物便是,早晚加一件薄外套,中午脱了,此小节,但慎不可因小而偏废,患疾病也。(编辑:孟淅)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妙一馆中医师、腾讯道学约稿作者:吕方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