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4)
http://www.newdu.com 2025/07/06 12:07:12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newdu 参加讨论
学习太极拳必须心中具备恒劲,面对高手不要行远自返,登高自卑,望洋生叹,临渊羡鱼,半途而废。要以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智慧深悟打拳之理的高层奥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演练者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一定会对太极拳心领神会。学习太极拳,切不可认为拳道是耍把戏的技术。在学习时马马虎虎,吊儿郎当,只想偷懒。这样的心理驱使演练者,他也就只会白搭功夫,浪费力气,虚度时光,一事无成。 因此,学习太极拳,演练者开始练习之前必须先练心,平心净气,清除一切私心杂念,然后再开始练拳。如此一来,演练者身体自然灵动,下体自然稳重,任天机往来,运自身开合,凭太极元气全身周流。 五、太极意论 在太极拳中十分注重意的运用。这个用意主要是指演练者的身体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神经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太极拳技击演练的技术要求进行的一种神经支配活动。 太极拳是一种轻沉兼备,内外兼修的运动,动作要求沉稳,圆活连贯;身体姿势要求立身端正,不偏不倚。太极拳运动中五官百骸的运动都是十分有分寸,十分有神韵的,是以意催形,形气结合,而意又发自于心。所以,演练者只有心正时发出的意念指令才会使四肢正确运行,而在心术不正时发出的意念指令则会使四肢运行入邪道。这也就是说演练太极拳者贵在诚意,而诚意贵在松静,只有在身松气静的情况下,大脑中发出的对拳路运动的意识才能够集中,细致如微,全神贯注地支配各个动作进行姿势调节,引导周身气血流通无阻无滞,推掌出手,投脚拗步,无不使润血精气达于脚尖手指,身法自然端正。一旦演练者急切慌张或者心不在焉,其演练太极拳的身法手式步形必然非偏即倚,不中规矩,不合拳理,不顺自然。 初学太极拳者,在动作尚不熟悉乏际,再加之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处于紧张扩散状态,正确的、完整的动作概念尚未形成,演练起来,偏重于用力,以力正形,手脚不随,上下不合,动作笨拙,身体僵直,连以形带意也谈不上。 当演练者在一定时间内,经过不断的艰苦的正确训练,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太极拳动作姿势与技术概念,基本上可以保证自己的形体达到太极拳的套路熟练,规格合度,演练自如的各项技术要求程度之时,就可以追求意的训练,先由以形带气,进一步向以意催形、形气结合的高层次发展。 当演练者能够洞彻太极拳理,并将太极拳理贯注于整个太极拳套路之间时,演练者的太极拳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高层次的水平,即可达到以意催形,内外兼修的程度。这个时期,演练者对太极拳套路的认识及演练都有十分明显的变化,拳术套路练的十分精练娴熟,绝无冗肿繁杂忘动动作,举手投脚均有技击含义,即便有时出现了身体偏斜,也是正确的偏斜,并在偏中寓于正意,缠绵自然,发力合时,力大千钧,与外家拳术截然不同。 演练者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练拳有两种练法,一个是由理而发进行练习,一个是由气而发进行练习。如同有些练硬手的人,绝对是为了练气,若练成,照样能够技击运用将人打死,也是十分地威猛,咄咄逼人,赫赫唬人。但是,一旦将硬手与练意的太极拳相比较起来,毕竟稍逊一筹,理占先天,先天占后天,一先一后,一高一低,绝不可同等而论。 所以,演练者必须达到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想,知己又知彼,主动权在于自己一身之上,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自如,寻机发力,岂有不胜之理。 以上所论,就是太极拳用意及练意的精妙之处,演练者必须留心体会,以审其意之所发是否合乎根本。 六、太极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浅谈太极拳与气功的差异
- 下一篇:打坐十二步秘功(四)——小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