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大濩》、《大武》是夏商周三代的宫廷乐舞。周代将这些乐舞与夏代之前尧舜时代的《云门》、《咸池》、《箫韶》三部乐舞合为六部,称为“六代之乐”。 《大夏》是歌...
在距北京35公里的西部山区,百花山脚下有两个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小山村,在这黛色群山之中,两村宛如两颗明珠,镶嵌在这青山绿水之中,这就是京西门头沟区千军台村和庄户村...
河北吹歌: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歌和戏曲唱腔,所以人们称它为“吹歌”。各地的吹打班社组织有吹歌会、吹管会、吹鼓乐、吹打班、为...
寒冬时节,处处透着冰情雪意。读宋词里的琵琶,一篇篇深情,忧怨,满眼离愁别绪,满腹郁郁寡欢。一声声“琵琶流怨”,一句句“相思拨断琵琶索”宛如这冰天雪地,让人感觉有一...
潮州音乐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民间音乐的总称。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上海、港澳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成为潮汕文化的象征,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 潮州音乐是中国民族民...
在丽江县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
打调,又叫“打搅”,是广泛流传在河州回、保安、东乡、撒拉、汉等民族中的说唱艺术,其艺术特点是语言幽默、表演滑稽、插科打诨、惹人发笑。打调起头语“你唱个曲子我打个调...
清新县的明联瑶族新村,是1994年为安排从连南瑶族自治县搬迁来的瑶民而建立的清新县惟一的瑶族行政村,现有100户、500余人。走出历史峡谷的瑶胞,一年年迈向新生活。 放眼今日瑶...
锣鼓草的流行,是陕南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独创出来的一种将劳作和唱打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因多在播种薅草时演唱,故而得名。 锣鼓草在各地内容风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师押仪二...
宴席曲是河湟地区各族人民在婚庆宴席中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积石山县的回、汉、保安、东乡、撒拉、土等民族的宴席曲特色鲜明,风情独具。宴席曲的特点是集歌唱、舞蹈、说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