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中国原始舞蹈寻踪(一)


    
    中国最早的舞蹈是什么?这个问题一言难尽。舞蹈是人之本能,是人与天地沟通的方式。在舞蹈中,人获得了生命的力量,展开了与天地的对话。每个民族都有很悠久的舞蹈传统。
    1973年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里,出土了一件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陶盆内壁的上部,画着三组结队跳舞的人物,每组五人。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在清粼粼的水边,一群青年男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他们的头上都有小辫子似的装饰,腰下似乎拖着一条尾巴样的东西。他们的脚步律动整齐,看来这是一种人人会跳的习俗性舞蹈。等量人数的编组,同样的舞蹈动作,体现出一种统一的格式,表现着同一的精神,表明舞蹈已相当成熟。
    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个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5800年。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以确定时代的最古老的一件原始舞蹈图。其实,中国舞蹈的产生,比这个陶盆的时代还要早得多。
    
    图1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形成同步。
    舞蹈萌芽于人类幼年时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的行为,几乎是每个成员所必备的技能。
    距今约1500—1000万年左右的腊玛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它们的前肢已会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由于前肢和后肢的分工,古猿经过漫长时期的劳动锻炼,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演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人类正式告别了动物界时,就逐渐具备了“手舞足蹈”的基本条件。
    大约170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等地,都发现了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中国舞蹈的历史,也得从那个时代说起。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不到4000年。在那以前,漫长的原始时代的情况,就只好从神话传说、考古发掘和至今尚能保留一些原始文化痕迹的民族生活中去考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的神话传说,无论是汉族的,还是少数民族的,都常常含有音乐和舞蹈的内容。
    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据说盘古死后,自动化为宇宙。他的呼吸化为风云,声音化为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化为“四极五岳”,血液化为江湖,肌肉变成田土,牙齿、骨头变成金属和岩石……
    盘古在古书中写作“槃瓠〔hu互〕”。据考证,“槃瓠”就是葫芦。中国很多民族都有过崇拜葫芦的历史,相信男人和女人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云南楚雄哀牢山彝族有“送祖灵”的隆重仪式,也就是把“祖灵葫芦”火化。当葫芦笙吹起的时候,巫人翩翩起舞。双手表演采葫芦,两脚蹦跳表演追野兽,捡起木棍表演锄地,这种舞蹈通宵达旦,表演着一部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的历史。广西瑶族传统的《盘古舞》(也称《盘王舞》)表现先民在盘古的带领下,攀山越岭,披荆斩棘,生火取暖,掘土点种等,也是用舞蹈表现的一部原始农业史。
    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始祖。壮族有个传说是远古洪水把人间淹没。伏羲、女娲兄妹事先把雷王赠给他们的一颗牙齿埋在土里,长出一个大葫芦。兄妹钻进葫芦,幸免于难。洪水退后,伏羲、女娲成了世界上仅存的人种。苗族、瑶族等也有类似的传说。
    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是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渔猎的功绩的。
    还有一个神话是女娲用泥土捏成人形,创造了人类,并且教男女婚姻,所以人们把她尊称为“高禖[mei煤]”。后世每逢仲春二月,都要祭祀女娲。那时,青年男女们在“禖宫”前聚会,歌舞游乐。据说,女娲发明了“笙簧”,也就是葫芦笙。这一乐器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流行,是彝、佤、傣、怒、拉祜、纳西、苗、瑶等民族伴舞的绝妙的吹奏乐器。“芦笙舞”也是中国西南一些民族最喜欢的舞蹈之一。
    炎黄子孙的祖先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农具耒耜,教民农耕。炎帝还教他的臣子创作了一部乐舞叫作《扶犁》。舞蹈时敲着“土鼓”,歌唱丰收之乐。
    炎黄子孙的另一位祖先黄帝轩辕氏也有乐舞叫《云门大卷》,歌颂黄帝创造万物,团聚万民的功德。相传黄帝曾训练熊、罴〔pi皮〕、貔〔pi皮〕、貅〔xiu休〕、□〔chu出〕、虎六种猛兽,同炎帝作战。说的可能是六个以兽为图腾的氏族,也可能是作战时使用了巫术——动用了戴着猛兽面具以威吓敌人的舞蹈队伍。黄帝创作了舞蹈,而且还制定了乐律,铸造了编钟。黄帝和蚩尤氏在涿鹿大战时,吹角作龙鸣之声,把蚩尤吓跑。
    至于蚩尤也很了不起,他是九黎的首领。有弟兄72人,一个个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须如剑戟,头上生角。与轩辕氏作战时,蚩尤以角抵人。后来冀州地方就有了一种乐舞叫《蚩尤戏》。表演时人们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抵。蚩尤戏的舞蹈图符是,画的是头戴兽角面具的舞姿,被认为是汉字“冀”的前身。蚩尤是中国南方一些民族的祖先。广西马山瑶族为纪念“蚩尤公”,跳一种《蚩尤舞》表现他带领部落开山种地的业绩。
    中国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发生了关系。传说远古时有“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活的。表演时三个人手里都耍着牛尾巴,顿足踏地,边舞边唱,歌词分八段。
    中国原始社会的后期,历史上称作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传说中尧、舜、禹的时代。那时,人们发明了制陶,能制造精致的石器,其中包括可以敲出乐音的石磬等乐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先民的舞蹈艺术更加辉煌。
    尧的乐舞叫《大章》。它的作者是尧的臣子质。传说质模仿山林溪谷的声音作了曲子,用陶鼓、石磬等为舞蹈伴奏。当时还有一个盲人把五弦瑟改制成十五弦瑟。乐声一起,“百兽”都跳起舞来。
    舜的乐舞是《大韶》,也称《九韶》、《箫韶》,或简称《韶》。其内容是歌颂尧的功德。演出的时候,“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就是说敲打着石头制造的乐器,披着各种各样兽皮的舞蹈者一齐跳舞。既然叫“箫韶”,乐队里可能还有吹管乐器箫的。
    禹是治水的英雄。他曾命令皋陶创作了乐舞《夏龠〔yue月〕》。跳舞的时候,人们手里要拿着龠这种乐器。后来周朝人表演《夏龠》时,舞蹈者头上戴着皮帽子,光着上身,下身穿着白裙子。
    和禹同时,还有防风氏乐舞。防风氏在涂山被禹杀掉,后代为纪念他而传下一个风俗,每当祭奠他的时候,要吹起三尺长的竹筒,发出狼嗥似的声音。同时,三个披散着头发的人合乐起舞。
    神话传说毕竟是神话传说。考古学上的发现为我们探索原始舞蹈的踪迹,提供了更加具体可靠的形象资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