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商周巫舞(二)


    商周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奴隶制阶段。艺术的水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同时,商周的艺术,尤其是舞蹈艺术(巫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如今,我们通过典籍文献与考古发掘的手段,能够对商周的巫舞有所了解。巫舞是人神沟通的方式,作为生活之一部分,它将自然世界与人的世界联在一起。
    商朝的统治者迷信巫术和祭祀。他们相信天上有个上帝,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死去的祖先也能干预活人的活动;山川河岳的神灵,也能降祸赐福。因此巫歌巫舞也就风行一时。
    《尚书·伊训》说了这样一件事:商朝太甲即位时,伊尹认真地训导太甲,说先王曾儆诫其官员:“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先王并说卿士有了这种巫风,家必丧;国君有了这种巫风,国必亡。可见,以歌舞为特色的“巫风”,在商朝已经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像伊尹那样的贤相才把它拿来作为训导国君的题目。但是训导归训导,这种“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巫风,根本无法纠正。因为事实上商朝“先王”本身就是“巫风”的带头人。
    这种巫风从商朝开国时已经很盛。传说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执政的时候,天下大旱七年。汤占卜的结果,说要用人作牺牲,老天才会下雨。汤不忍心拿活人祭天,于是自己穿上麻布衣服,披上干枯的茅草,驾着白马拉的大车,用这种苦行到祖灵所在地桑林去求雨。果然,他的祷告未完,大雨就下起来了。人们欣喜若狂,跳起舞来。这一场舞蹈保留下来,就叫《桑林》。跳《桑林》时,人们打着有五色羽毛的旗子,头上也插着彩色的羽毛。汤灭夏桀以后,命伊尹整理了这个舞蹈,就是《大濩〔shen深〕》,成为商代祭祀先王的乐舞。演出时要敲着鼗〔tao桃〕、磬、钟,吹着管,还有歌队歌唱,气氛威严而肃穆。
    从甲骨卜辞的内容看,商朝人用舞很频繁,尤其在祭祀和求雨时,巫舞几乎是不可少的。如,卜辞有“庚寅卜,辛卯隶舞,雨。口壬辰隶舞,雨。庚演卜,癸巳隶舞,雨。庚寅卜,甲午隶舞,雨。”(见《殷墟文字甲编》3069)是作《隶》舞以求雨的记录。甲骨文的“隶”字写作“”,好像手里拿着一条兽尾。《隶》也称《槃隶》,据说是因为有盘旋的动作。
    商代还有求雨的舞蹈称作《〔HUANG皇〕》。舞《》时,舞蹈者头上要戴着鸟羽。
    从甲骨卜辞中,我们知道商代还有拿着五色羽毛,祭祀四方神的《羽舞》等。
    这些舞蹈的舞者,主要是巫。有时,商王自己也作舞。如前所述,商朝从成汤开始,历代帝王都颇带一些巫气。甲骨卜辞的“王乍槃隶”(《殷墟书契前编》4.16.6)、“戊子贞,王其羽舞,吉”(《殷墟书契前编》60.20.4)等,就是商王跳《隶》舞和《羽》舞的记录。
    所有这些属于原始宗教仪式的舞蹈,都列入了商代统治者祭祀的礼仪。这种祭祀延续到周朝。周朝的祭祀虽不像商朝那样天天举行,事事占卜,但举行祭祀时的仪式也很隆重,有乐有舞。巫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周代民间巫风也很盛。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巫风特别流行。楚国人把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巫称作“灵”。伟大诗人屈原流放在沅湘之间时,见到当地的巫歌巫舞,把它的歌辞加工修饰,就成了《楚辞》中奇幻瑰丽的《九歌》。歌辞“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东皇太一》),“灵连蜷[quan全]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云中君》)等,描写的就是穿着华美的衣服,熏着芬芳的香料,拿着漂亮的鲜花,唱歌跳舞的巫的形象。
    一部分巫舞经过商周两代的酝酿发展成全民性的风俗性舞蹈。《蜡[zha乍]》、《雩[yu余]》、《傩[nuo挪]》就是盛行于商代而流传后世的全民性习俗,其中含有丰富多采的巫舞。
    
    图8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漆瑟彩绘巫师乐舞(摹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