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商周巫舞(三)


    
    商周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奴隶制阶段。艺术的水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同时,商周的艺术,尤其是舞蹈艺术(巫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如今,我们通过典籍文献与考古发掘的手段,能够对商周的巫舞有所了解。巫舞是人神沟通的方式,作为生活之一部分,它将自然世界与人的世界联在一起。
    《蜡》是庆祝丰收,报谢神灵的民间祭典,每年12月举行。据说蜡祭起于神农时代,历经夏商周,一直保持着原始的作风。蜡祭的神有八种,都和农业有关:
    先啬——农业始祖,即神农;
    司啬——管农耕的神,即后稷;
    农——农夫神;
    邮、表、畷[zhuo茁]——茅棚、地头、井神;
    猫、虎——猫神、虎神;
    坊——堤神;
    水庸——河道神;
    百种——昆虫神。
    蜡祭时,乐队吹龠(短笛),打土鼓,弹琴鼓瑟,演出《兵舞》和《帗[fu扶]舞》,还要唱着歌: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这段咒语式的歌谣,译成现代口语就是:
    土呵土呵回到堤上去,
    水呵水呵回到沟里去,
    昆虫呵别出来捣乱,
    草木呵都长到山泽。
    据《礼记·郊特牲》的记载,蜡祭的舞蹈者们披着皮衣,穿着素服,系着葛带,拄着榛杖。还要以人装扮成猫、虎之类的神灵受祭,叫作“尸”。参加蜡祭的农夫们,则穿着黄衣,戴着黄帽子。
    《蜡》是全民性的活动,情景十分热闹。有一次,孔子和子贡观蜡。孔子问子贡观感如何,子贡说“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解释说,百姓们辛苦了一年,岁终时放松一下筋骨,举行这种蜡祭,是很必要的。因为这体现了“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雩》是求雨的祭典,就是商代的《》。周朝的宫廷里设立了专管雩祭的官员,还有专门舞雩的女巫。雩不限于宫廷,民间也举行。孔子和弟子们论志,曾说他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约上五六个小伙子,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中去洗澡,再一起参加舞雩,唱着歌回家。可知《雩》中有动人的歌舞。雩祭时要用《皇舞》。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有关《雩》的记载甚多。舞雩的目的是求雨。舞雩之后如果仍不下雨,人们就要把巫女放到烈日下暴晒,或者干脆把巫女烧死,用这种行为来感动上苍。
    《傩》是驱逐疫鬼的巫仪。是古代人卫生防疫的幻想产物。巫把一些原始的狩猎舞、拟兽舞和简单的歌唱,以及一些打击乐器纳入傩仪,使傩成了载歌载舞的一种习俗舞队。傩一般是在年终岁首举行。
    
    图9 汉画像石《大傩图》
    商代已盛行傩祭,但其具体情形缺少文献记载。周代的傩仪已是全民性的习俗。周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的称“国傩”、“大傩”,老百姓举行的傩称“乡人傩”。
    周代宫廷里傩祭时,领头的称“方相氏”。方相氏头戴假面,假面可能是铜铸的,上面有金光闪闪的四只眼睛。他穿着黑色的上衣,系着红色的裙子。手上蒙着熊皮。一手拿着戈,一手拿着盾,率领着打鬼的队伍,到各个角落跳跃呼叫,发出“傩……”的声音。据说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年不生传染病。有时,方相氏还在葬礼时跳到墓穴里去,把恶鬼吓跑,保证墓主的安宁。
    傩一直传延,但傩队的形式不断变化。汉代傩队中的方相氏要率领“十二神兽”,用长戈向四方冲刺。还要选10—12岁的孩子120个,称作“侲[zhen振]子”,跟着呐喊,敲着鼗鼓,唱着驱鬼的歌。所谓“十二神兽”也就是戴着狰狞兽面的舞蹈者,据说那些“神兽”可以把病魔邪鬼统统吃掉。驱傩的队伍里,还有人舞着用桃枝扎成的扫帚,拿着“桃弧棘矢”(用桃木做成的弓,用荆条做成的箭),有人装扮成门神“神荼”、“郁垒”。
    唐朝宫廷傩队的组成,和汉代差不多。到了宋朝,傩队有些变化。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汴梁宫廷大傩时,傩队里不见了“方相氏”,而出现“将军”、“土地”、“灶神”、“判官”、“钟馗”等。傩队变得日益与生活接近。凡是老百姓认为神奇而有威力,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英雄,乃至人们所喜爱的人物,都可以加入傩队。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奇特的变形和加工,神化出种种超自然的奇怪面孔。用它们来解释和“改造”自然,也用它来吓唬自己,于是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傩面具,叫作“神面”。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汴京举行大傩,下桂府(今广西桂林一带)进贡神面一套,共800个,其中老少俊丑没有一个重复的。
    宋代以来,民间的傩仪变得随便起来,跳舞驱傩甚至成了乞丐谋食的手段。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记述宋朝风俗:“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鬼神、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这种风俗延续到清代,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述江浙一带到了腊月,“丐者衣坏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
    耐人寻味的是源头古老的傩仪,一直能流传到今天。在黑龙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一些偏远的地区,一些汉族和少数民族至今仍举行傩仪。
    凡有傩仪,则有傩舞。不过傩祭与蜡祭后来在民间发生了混杂融合的演变。尽管如此,现存的各地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些内容,仍然可见傩与蜡的遗意。如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秋收完毕,都有“敬牛王”、“祭谷魂”的仪式。岭南黎族在新米飘香时,人们夜间升起篝火,欢乐地跳起《跳柴》舞,酬谢祖灵。苗族在秋收后开始“吃年”。雷公山的苗族“吃年”有三次,分别在九、十、十二月属兔日或属牛日举行,届时击铜鼓、“踩堂”(舞蹈)、祭祖。十二月八日,湖南瑶族要“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彝族人过小年则“打歌”。云南彝族人在“打歌”晚会后,还有“哑巴会”,又叫“跳哑巴神”,意在逐除疫鬼。舞者六人,二男哑巴,二女哑巴,二孔雀哑巴,全由男子装扮,裸体,身绘黑白纹,胯内各悬一铃铛,戴面具,持棍棒刀剑等道具,逐家轮跳。横奔竖跳,乱砍乱戳,还把水洒在观众身上。贵州威宁深山老林里,聚居的彝人有一种《撮泰吉》,戴面具作舞,也有逐除的仪式。有些地方的傩舞,已经向情节化发展,出现舞蹈与戏剧混合的仪式。如湘西吉首的傩舞,舞者戴假面,表演《砍路郎君》、《舞土地》、《开山》、《渡关》、《先锋》、《鬼王打火》等。江西万载的傩舞,也有《开山》、《土地》、《先锋》、《功曹》、《杨帅》、《小鬼穿圈》等节目,最后一场《团将》时,为首者舞七星剑与万民伞,观众拖儿带女挤进伞下齐舞,以求辟邪。舞者还有以手势表现各种神秘意义的“拗诀”。土家族、布依族等,有“傩坛戏”,也是舞蹈与戏剧混合的形式。广西壮族师公(巫师)则有“跳岭头”,有舞有戏,戴面具,击蜂鼓,表演三元、三界、雷王、盘古、土地、社王、灶王等神。有些地方傩仪与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如喇嘛教的《查玛》、闽南道士的“师公祓祟”,苏皖一带的“跳五猖”等。
    各地此类傩仪有舞蹈,有法术,戴面具,意在驱邪祈祥,形成了以巫风为特色的舞蹈系统。这种巫舞最初的源头则在商周时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