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骊山朝元阁:老君殿

    
    老君殿俗称老君庙、降圣观。位于骊山第三峰西南,是骊山上的主要建筑之一,考古发掘证明老君殿确切位置在唐朝元阁西南大约300米处。海拔695米,面积1953.72平方米。是一座由主殿、四周回廊、东西亭台、前厅、后院、山门等组成的一组南北长方形的四合院式建筑。坐北面南,始建于唐天宝六年。
    据记载,唐代的老君殿,“门卫罗戟槊,图壁杂龙蛇”,“殿阶铺水碧,庭炬坼金葩”。建筑物高大宽敞,气势磅礴,珠宫贝阙,非同寻常。在其内部陈设豪华,绘画精妙。终年香烟袅袅,四季歌声不断。钟鼓定时响起,声闻数里之外。殿宇内的四壁上,悬挂有丹青大师吴道子绘画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五位皇帝画像,以及唐代的名相、名将和忠臣画像。主殿里除供奉老子之外,又以南华真人庄子、通玄真人文子、冲虚真人列子、洞虚真人更桑子用来配享。而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的雕像侍立于左右。
    温庭筠《老君庙》诗曰:
    紫气氤氲捧半岩,  莲峰仙掌共巉巉。
    庙前晚色连寒水,  天外斜阳带远帆。
    百二关山扶玉座,  五千文字閟瑶缄。
    自怜金骨无人识,  知有飞龟在石函。
    当时老君殿的盛况可见一斑。老君殿落成之后,唐玄宗每年都要来此进行祭奠活动,祈求圣祖们保佑国泰民安,皇位永固。祭祀之余,君臣便写诗唱和,称赞皇帝的英明伟大,歌颂国家的繁荣兴旺。
    王维在他的《奉和圣旨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一说中写道:
    凤衾朝碧落,  龙图耀金镜。维岳降二臣,  戴天临万姓。山川八校满,  井邑三农竟。比屋皆可封,  谁家不相庆。
    林疏远村出,  野旷寒山静。帝城云里深,  渭水天边映。佳气含风景,  颂声溢歌咏。端拱能任贤,  弥彰圣君圣。
    1986年8月至1988年5月陕西省唐华清宫考古队对老君殿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发掘,终于揭开了老君殿之谜。原来老君殿遗址位于骊山西綉岭第三峰顶、朝元阁西南约300米的老母殿村碾麦场之内。其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总面积为1953.72平方米,由主殿、四周回廊、东西亭台、前厅、后院、山门等组成。回廊东西宽约3米、南北长有46.6米。东西廊中暗柱础基大部分保存下来、间距3.2米至3.5米不等,面积大约27.26平方米。台基四周以砖包裹,台基高0.4米台上的四角各有一座石柱础;殿院四周有一圈回廊围绕。主殿位于整体建筑的中心位置偏北,平面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21.75米,南北宽7.2米台基高0.83米,面积374.1平方米四周用条形砖包砌。殿基四周有五个莲花纹方砖砌成的斜坡踏道,东西北三面各有一条,南面有两条供祭祀者上下出入。南北山门都是莲花纹方砖铺成踏道、门道和台基。
    同时出土的还有带有“天宝二年内作瓦”字样的板瓦、莲花纹方砖,方格纹、绳纹中带有一些子纹的方砖、莲花纹瓦当、筒瓦、手印条砖绳纹条砖和汉白玉造像残块(残高0.7米)、鸱吻残块开元通宝、铜装饰品、铜花叶与兽面砖等。其中,带有“天宝二年内作瓦”陶文板瓦的出土,为老君殿的建造年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天宝二年就是公元743年。
    通过考古发掘,还证明了老君殿和朝元阁之间由南北长约300多米迂回迤逦的回廊相连接,使两组建筑成为一体,组成了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落。它是截止目前我国发现的最为完整、唐代等级最高的皇家道场。为研究唐代的道教活动、道教建筑、内部布局我国道教史以及华清宫中骊山上的建筑群布局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它同时纠正了好多年以来,一些人将骊山上的老君殿与朝元阁混为一谈的臆测和谬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