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道系”青年,应该如何理智面对西方文化的浸染?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7:11:38 腾讯道学 武当玄拙 参加讨论
文/武当玄拙 刚刚经过了平安夜、圣诞节的狂欢,又要迎来跨年、元旦,过节——甚至过洋节——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热衷的消遣方式。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过节强调的是朝礼天地先祖,而非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个性张扬。 西方文化的渲染(资料图) 那么,作为一个传承了中华优秀文明的“道系”青年,应如何理智地去面对西方文化的浸染呢? “上帝”、“圣诞”等概念在中国语境中自古就有 初读道教经文,很多人都会奇怪地问,为什么在道教的经典中也会出现“上帝”、“圣诞”等西方宗教中的词汇。再深入研究下去却会发现,道教中所称的“上帝”、“圣诞”又与西方宗教中的概念有着明显不同。 于是又发出疑问,这些词语究竟是中国的,还是从西方借用来的?不仅如此,现如今多数人都会认为元旦是按照西历纪年而设定的节日,却不知“元旦”一词最早出于《晋书》,其一岁之首的含义早已经被沿用了几千年。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解偏差,与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进程有莫大关系。一种外在的文明想要在中华文明强大基因下扎根生长,唯一可行的方法便是用中华文明来主动改造自己。 传教士利玛窦(资料图) 聪明者如传教士利玛窦,当他看到佛教僧侣被百姓尊为修行者时,便以西僧的概念来装饰自己,试图从信仰方式上取得民间百姓的认同。但很快他又发现,在中国儒士才是具有话语权的阶层,于是他又脱去僧袍改穿儒装,从而把西教的文明经过儒家文化包装后带入了中国。 但利玛窦等传教士显然不是为了来中国做官而远赴重洋的,他的终极任务仍然是传教。为了最大程度上征得中国人在情感上的认同,就需要用中国人熟知的词汇来做翻译经文的工作,于是就把中国文化中早已存在的“上帝”、“圣诞”等词汇变成了西教中的特指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 在《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对“上帝”的称呼(资料图) 如在翻译西教中至高无上的神“God”时,就用儒道文化共同尊奉的“天帝”或“上帝”的概念来代指。其实,早在《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对“上帝”的称呼,《周颂·执竞》曰“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这里的“上帝”已经具备了人文的情感属性。在道教经文中,经常出现“玉皇高上帝”、“青华九阳上帝”等称呼,此“上帝”是对超越人间帝王的神明的尊称,并非是西教中对某一位神明的专有称呼。 在中国文化中,圣诞指的是圣人的诞辰。耶稣被西教尊为圣人,所以其诞辰日就称为“圣诞”。而作为中国本土信仰的道教,尊奉的神仙均是具有大功行的古圣先贤,因此在道教中,圣诞并不是特指,任何一位圣人的诞辰都可以称为“圣诞”。 道教尊神圣诞法事(资料图) 又如西教在进行经典翻译的时候,《约翰福音》开篇第一章写道:“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我们现在的通行译本写作:“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单单从中译本来看,很明显可以猜度出其对道教之“道”的借用。但在道教中,道并不是神,而是炁化成神的本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