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德经》:“道”是修道之人的最高信仰


    文/行苇
    道教以道名教,其一切信念、思想,都必然围绕“道”来展开,所谓信道、学道、修道、证道、行道等等,“道”是道教徒所皈依的三宝之首,是道教的最高信仰,也是道教义理的核心,不同时代的各种道派也因对“道”的共同尊奉而能够统合在一起,共称为道教。
    众所周知,这个“道”不是哪个普通人所认为的“道”,而是特指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那个形上之道。道教虽然派系众多,经典繁复,但历代祖师大德的著作基本是围绕着《道德经》所阐释的道论,而做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以使之明晰化。正如陈莲笙大师所言:“道教的基本经典只有一部,那就是《道德经》。从《道德经》的思想和道教的教义理论出发,历代出现了许多道教的论著,被视为经籍。”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此,对于好道之士来说,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要谈论学道、修道,应当依据于《道德经》的经文句意,而不能每个人谈一个对“道”的理解和认知,或者以自己所认为的“道”为道教之道,来讨论何者谓之道。否则,只要每个人说一句“我认为道是……”,就都可以自视为有道之士了。
    《道德经》文本短小精炼,重玄学大师们曾归纳其宗旨,认为其要在理身理国之道。所谓理身理国,通俗而言,就是说太上老子阐发道论,其目的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个体的超脱,二是为救济天下推进社会和谐。
    故而,对好道之士来说,参阅《道德经》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者、太上如何形容道;二者、道与人的关系如何;三者、如何修道;四者、如何行道。
    因为,了知如何形容道,才能由此判断何种行为、何种境界接近道,而何种事相不是道或者与道相违。进一步,由于求道者以“道”为追求、信仰的对象,就需要了解“道”与人是何种关系,人有无修道、证道、得道的可能,修道者又具备何种特质。以及人为什么要求道等等。为解决人证道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了解修道的方法和原则。任何一个目标对人来说,既要求可信,又要求可及,更要求有可及的方法。如果目标是可及的,却没有方法,就等于临渊羡鱼而手中无网。最后,由于“诚于中者必有形于外”,“道”并非无用的死物,而是能够对个体、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产生有益作用的真理,因而就要求修道者践行天道,而推进现实的净化和谐。这是道之于人类的根本意义。
    
    道是万物的本源、创造者,也是万有的本体(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妨说,对于求道者而言,最基础的应当有如下几点:
    一、以“道”这一真理性的最高范畴为追求——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曾指出:在各种文明、民族文化中都有对最高真理的追求和指称。这在中国文化中就称为“道”,故而“道”作为终极真理的范畴,事实上为儒释道三教所共同承认和运用,只是三家对这一范畴的解释和讨论维度有所不同。——而在经中,太上老子指明了道是万物的本源、创造者,也是万有的本体,更是一切存在的内在依据,其属性也是万有的内在本质。作为无法言说的大道,太上指明其无形、无相、清静、平淡、无为而无不为的特质,也昭示人们不要执迷于有形有相的外在术法,而应当以精神体征这超越之道。
    二、由于道生万物,万物皆具道性,尤其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具有修道的主观能力。修道是主观努力、自力精进的事,而非依靠神力、术数等外在力量的帮助。而如何修道,则需要依赖于三洞四辅经教的指导,尤其是应当以前辈得道祖师大德的言行教诲为依据,践其言、习其行,而不应当执迷于各种神秘玄虚之事。这也是皈依玄门启教列幕尊师的真正意涵所在。
    
    清静为天下正(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人之所以追求道,乃在于解决人生与现实的各种问题。从不圆满的人生、现实中实现超脱,获得个体现实生活的离苦得乐,并解决生死问题,且进一步推进社会、世界的美满和谐。前者正如《清静经》所言: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后者则是《道德经》一再指出的:清静为天下正。圣人之治云云,侯王若能守之如何云云。
    四、依道、理、戒法而住。依据《道德经》的教导天之道云云,可知作为宇宙创造者的道,其内在的属性规定了宇宙万有的生存法则,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应当遵循之。而违背天道,则引来前述“忧苦身心”“常沉苦海”的结果。同时,太上老子还指出,社会的动乱不安,百姓无法安乐,国家难于治理,根本上也是因为在上位者违背了清静淳朴的自然之道。正为如此,老子在经文中提出了许多生活、求道的原则,如其云“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无为”“清静”“见素抱朴”等。特别是针对修道者,提出了重要的三德七善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就意味着说,修道者应当能接近和做到此三德七善,才能“故几于道”,如果其言其行其心都与此相违,那显然就不是修学太上老子之道了。
    
    “无为而无不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正是依据于《道德经》经文,人们可以了知何者谓之“道”,道具有何种功德,对世界有何意义,人又应当如何追求道,求道者拥有何种体性、特质方才符合天道,进而能够推动天道在现实的“无为而无不为”,助力于人类所处世界的庄严清静,达到“花雨飞,鸾歌唱”的仙家乐境。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行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