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迷信?这个词原来已经被错用了百年
http://www.newdu.com 2024/11/17 12:11:52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在网络尤为发达的今日,每个普通人都有了均等的话语机会,所以在面对同样一件事情时,难免会出现褒贬两极的评论。尤其是在把宗教信仰和唯物主义作对比时,此种状况尤为明显。 宗教祭祀崇拜被斥为“封建迷信”(资料图) 在宗教信仰者看来,若逢人生困境或吉日良辰,通过某种礼拜祖先神明的宗教仪轨,既可以得到神恩护佑,同时也可以表达对天地万物的尊崇。 相反观点则认为,世界本是物质的,是可以被人的主观意识认知的。古人拜神,是因为对自然界的神秘现象并不了解,所以才为其强加了神秘属性。在文明开化的今日,如果还对尚未了解的事物盲目崇拜,这样的行为就属于封建迷信。 在现代话语体系中,但凡遇到了与固有认识不相符的现象,人群中就会自动划分出有神与无神的两派。而封建迷信一词,几乎成为了无神论者对有神信仰的统称。 二者之间很难心平气和地坐下谈一谈(资料图) 虽然时代赋予给每个人表达自我的权利,但在没有了解之前就一言以蔽之,甚至是带有蔑视性质的嗤之以鼻,这样言行显然是不够理性的。以封建迷信的论调为神学信仰盖棺定论,这无疑是在指责信仰者传承的宗教文化是落后、愚昧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封建迷信”这一词语本身就是被错用的。 “封建”一词,最早出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建”本为分封建邦,是国君为了感谢某人而给予封地的意思。由于接受了王上的分封,被分封者在必要的时候——如战争、饥荒等——就要为国君提供一定的协助。这既是君子约定,同时也是维护家国一体的有效方式。儒家尤为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纲常礼教,其滥觞便可追溯于分封制。 钱穆先生(资料图) 正是这个原因,在反对一切传统礼教的文化运动中,“封建”一词终于成为了落后的象征。陈独秀曾写道:“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当反对落后时,一切文化传承都被简单划归了进去,“封建”便被动地与进步对立起来。 钱穆先生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曾很好地讽刺过此等过激且盲目的现象,他说:“若连家人父子的一片恩情也算是封建,人民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的一片崇敬爱护之心也算是封建,如此漫无标准,则打倒封建,无异打倒一切。”遗憾的是,钱穆先生竟然一语成谶。 与此类似,“迷信”的本意是指对某种事物、现象过于痴迷以至于盲目地相信,这是一个与宗教信仰完全无法划等号的词语。但随着反封建思潮的兴起,与传统封建社会相伴随的祭祀理念因与科学精神不一致,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迷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巫与医、药与乐均是同源(资料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巫与医、药与乐均是同源,其本指通过对神明祖先的敬奉而达求天地人神相通的境界。祭祀,并不是求得神仙保佑这么简单且功利,而是希望通过某种仪式来规范现今人们的德行。 信仰是精神上的约制,封建是行为上的管束,这二者本身并没有任何负面感情。若强行把信仰看成伪科学、把封建当做阻碍社会进步的残余,这几乎是在摧毁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得以繁荣长存的根基。 道学中认为,世界是一分为二的,可分为通过感官去感知的物质世界和通过精神去体悟的清虚世界。物质与清虚的划分虽然是简单的二分法,但二者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依存。正如道化生万物,万物乃有形有相,但在形象的背后却是虚无之道的运化。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资料图) 道祖告诫曰:“有无相生”,又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说物质世界为有的象征,其特点是用于万物;清虚世界是无的象征,其特点是利济群生。以此来看,有与无、物质与清虚,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均是大道的显化形式。 有与无的显化,并不会因为你是否能感知到其运化结果而改变自身的进程。站在大道的至上视角中会发现,人类的生老病死与植被的岁月枯荣是同等道理,那么,人既然能够冷眼看春去秋来的光景,便也要有淡然面对生存死亡这一命题的心胸。 不管你是否是一个宗教信仰者,能在红尘中不断磨练自我身心,这就已经是一场修行了。又或者,不论你是信仰者还是无信仰者,修行不会因为你是否相信而被断定了真假。 青词唱念(资料图) 真正的信仰,永远都会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任而乱语胡言,行持者始终不会动摇自己信仰的根基。 网上传着一个段子说:“基督教和天主教是信仰、释教是修行、道教是迷信,而他教则是邪教。”又有对佛系、道系青年的种种不合乎实际的界定,这些其实都是一些人的自我想象,所得结论也是片面的。 再往深处追究其行为本源,则一切都是懒的表现——懒地去认识,也懒地去思考。既如此,又如何能正确认知信仰的意义呢! 安己守分,不做僭越事、不起口舌争(资料图) 在说话不需要负责的网络环境中,几句指责谩骂往往可以带来更高的流量。若你以功利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一切正常的存在都会被强行认定成为偏颇。 那些被斥之为“封建迷信”的东西,其要表达的内容本是在告诫人们安己守分,不做僭越事、不起口舌争。做好一世人生,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参学的使命。当人生的智慧开始被嗤之以鼻,再先进的科技也将无法改变社会中的困顿。 不论是否保持宗教信仰,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我们都需要保持理性,不盲目顺从、也不盲目怀疑;不论是否唯物,在继承既有的民族文化时,我们同样不能丧失热情,不全盘否定、也不概为己用。 在继承既有的民族文化时,我们同样不能丧失热情,不全盘否定、也不概为己用(资料图) 与其片面地声讨异己之说,不如奉行“拿来主义”,以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存在,这才是对品类万般的宇宙人生所应该保持的应有尊重。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华道学百问|“八仙”是哪几位神仙?
- 下一篇:中华道学百问|什么是“泰山石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