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修道,就是在和自己的魔障做斗争


    文/清虚道人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世人也越来越热衷于宗教和修行。尤其是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人们都渴望寻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希望找到支撑人生的信念。与世事繁华相对照,道人的生活看似清淡,但在面对云卷云舒的时候,却始终能够保持一份去留无意的心。这,大约便是修行要达到的境界。
    
    修行本要归于性命二字,想要实现真正的修持,就要先从生活中做减法。(资料图)
    道家修行,必然强调以什么样的心,去面对人生的所有际遇。再反观世人眼中的修行,却早已经变了味道。人们蜂涌进深山老林,只为了缅怀一下曾经的隐者;人们挤破头去学琴棋书画,大多人都只不过附庸风雅;人们强调通达天人宇宙的修炼,又总是被魔头骗取了信仰。再论及放生祈福、论及丹道同修、论及邪灵附体……如此“无量功德”等等,看似都是信仰驱使下的善念善行,然而最后总是被黑心人的猫腻捉弄,使众多无知的徒众成为利益的羔羊。这其中,不论是因为对修行的理解出现偏差,还是被人蒙骗而误入歧途,其实都是没有读懂修行二字的真义,是被自我生出的魔障困扰了情智。
    须知道,信仰并不是值得拿出来炫耀的资本。道经中说,一入大乘路,孰计年劫多。此经年之劫,便是在历尽魔障,以求澄清身内迷云,见得心中星朗月明。祖师又曰“澄心去欲”,心生之欲念,就是人们的最大魔障。
    
    常从悔中悟,才可使三省的过程具备价值和意义。(资料图)
    修行本要归于性命二字,想要实现真正的修持,就要先从生活中做减法,使自己从一个复杂的社会人转变成为简单与纯一修行者。这份减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去是非之念
    对一位淡看世间变化的修真者而言,凡尘中的纷纷扰扰无非只是名利两个字在作祟。因为有所贪着,就难免起争斗、生两舌、论是非。这正是修行路上的首要魔障。
    细看众生百相,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其实并不是用三两句话就可以界定的,然而我们却总是受着舆论的牵引,积极投身于各种各样的网络骂战中,对一切不合于自己价值观的事物进行道德上的评判。网络给予所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权利,却也蒙蔽了你我从基本事实出发的眼睛。你以为的是与非,或许正是他人眼中的非与是。如此吵吵闹闹无休止,又何来修行一静心呢?
    与其花费气力去评价别人的是非,不若勤于思考自己的德行。常从悔中悟,才可使三省的过程具备价值和意义。眼见的是他人,归根的还是自我。
    
    人生的终极意义也不在于享受物质的丰沛,而是要去洞明“我”何以生死的大命题。(资料图)
    其次,要去分别之心
    世间人人都在修行,各自法门不同而已。若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修行人来高看一等,却又把芸芸众认作成爱河苦海中的受难者,这便是对修行有了分别与高下的对待。道生天地万物,从不曾制作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人们又怎么能用同样的法门去修证呢?
    人们之所以会对不同于自我的存在产生分别,仍然基于是非的观念,并且立足于自以为是的思想之中。于是你和我的方式是否一样,就可以想当然推论出你的对错。庄子说,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一切不过是人们自我的价值判断。莫起分别,是在告诉人们修行并不会使某个人变得崇高,只会使他从此更加和光同尘。人生的终极意义也不在于享受物质的丰沛,而是要去洞明“我”何以生死的大命题。万物生本相同、死亦无别,既然同归于大道,又何必在乎不尽相同的过程呢?
    
    世人因是非而会产生分别,因分别又容易出现执念,如此等人总是难悟真道。(资料图)
    再次,还要去执念之妄
    或谈是非、分别,或谈真假、高低,所有评判一个人修行境界的词汇,其实都是自我生了一场执念。在这场执念的屏障中,我们看不到他人修证的努力和结果,一味沉迷在自己的小道中,如同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自我满足地悠游,却已隔绝了与天地间大美真境的沟通。
    一念入天堂,一念归地府。所有执念,本都是自己的魔障。你判断了他人的是非对错、界定了他人的等级差别的同时,是否知道冥冥中早有神人记录了你自己身心意上的罪与罚。每当生起执念,根本还是源于你的心中永远都有一个“我”字,凡事皆出于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而这个我,此时也仅仅只能代表你从过往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感知,也仅仅适合于当下的你,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修行要参悟的真理,是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不论施予何种对象,它都可以成为最高的指导。唯有破除执念的魔障,使修行超越了“我”的局限,进而上升到万物的高度,才是对真常之道的正确打开方式。
    世人因是非而会产生分别,因分别又容易出现执念,如此等人总是难悟真道。修行需要的不是论资排辈,而是需要同修路上的每一个人互为镜鉴,一起臻达明理明心的道果。而在真正悟道后,其实又发现,原来大道本是无为,这一场使心用心的过程,最后则要全部放开,使人人各还本性自然。当如此时,修行既无,魔障也既无矣。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