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教授:孟子的“以善为性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39 腾讯儒学 梁涛 参加讨论
大家好,今年是腾讯儒释道频道开播五周年,我谨代表我个人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很高兴今天有这么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统合孟荀创新儒学,也是我最近几年思考的一个总结。 我们知道儒学有心性的一面,也有政治的一面。它既关注内圣,也关注外王。最近几年我们提出大陆新儒学的建构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认为港台的新儒学重视于心性,而我们大陆新儒学应该关注政治,所以说应该是政治儒学。我想的话,如果真的有大陆新儒学的话,它应该是心性和政治并重,内圣和外王贯通的。 为什么这样讲,这当然和儒学的创立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一方面他讲到“斯仁至矣”、“为仁由己”,它通过人表达内在的一种主体的自觉。同时他强调“克己复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想恢复一个礼乐的秩序。 恢复礼乐秩序是孔子一生都秉持的信念(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说从孔子开始,如何把仁和礼统一就成为儒学关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以后所讲的心性和政治的问题了。 孔子以后,儒学产生了分化。到唐代的时候,韩愈写了《原道》,他认为儒家有一个源远流长的道统。这个道统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传下来,传给了孔子。孔子传给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死了以后,道统就中断了。 那么我们注意到,在孟子之后,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大儒,那就是荀子。而儒学成为了一种正统的意识形态,是在汉代完成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是在传统的道统观看来,从孟子以后道统已经中断,所以荀子不在道统的序列之中,汉唐儒学也被排除在了道统之外。韩愈的说法受到了宋明理学家的认可,尤其是朱熹。 朱熹建构新儒学是以四书为核心的。四书就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什么选了这四本书? 严格说来的话,其实两本书两篇文章,因为《大学》和《中庸》本来是《礼记》中的两篇,但是我们把它称为《四书》了,如果我们了解这个道统的话,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朱熹选择了这四部书。 因为《论语》是孔子言论的结集;传统的说法,《大学》是曾子所做;有记载子思做《中庸》;《孟子》当然是《孟子》言论的结集了。 所以说所谓的《四书》正好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他们思想的反映,也就是说他们正好反映了道统的传承,荀子以及汉唐的经学都不在这道统之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四书》的由来。 传统四书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儒学思想体系(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四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和道统说有密切的关系。从98年到08年的十年内,我利用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也包括上博简,来做思孟学派的研究。 如果说我的研究有什么新的发现的话,那就是我们颠覆了传统的道统观。郭店竹简中非常有幸的是,我们重新看到了子思的一些遗迹,尤其是《五行篇》,也包括其他的篇章。 通过对子思遗迹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子思的思想,不仅被孟子所继承,同时也对荀子有影响。思想史上虽然不存在一个思荀学派,我们说有一个思孟学派,这个得到学界的认可,尽管它是后人的一个概括,但是实际上不存在一个思荀学派,但是从思想的传播看来,子思对荀子也产生过影响。 所以说从子思到孟荀,实际上是儒学内部的一个分化的过程。分化也有它的好处,那就是深化。 比如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提出了性善论,浩然之气以及仁政、民本等等,对孔子的仁学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提出他的性恶心善说,这是按照我的总结,传统说法是性恶论。我认为它是性恶心善说,隆礼重法说,化性起伪说等等,对孔子的理学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分化有它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窄化。我们刚才讲了儒学它是内外兼备,仁礼并重的。到了孟荀这里,它分别对某一个方面做了发展,但是完整的儒学被片面化,这是它不足的地方。 所以说从孔子到子思到孟荀,它是儒学内部的一个分化的过程。今天的话,我们不应该在孟子还是荀子是儒学的正统上争来争去,而应该是什么? 统合孟荀,在这种丰富性的基础上重建儒家道统,重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儒学思想体系。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所以说这些年我提出了“新道统”、“新四书”。 今天的任务,是要重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儒学思想体系(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所说的新四书当然不同于传统的四书,因为我对道统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由于道统不一样,我们道统理解上产生了分歧的话,当然我们要重新选择儒家的经典。 新四书包括了《论语》、《礼记》和《孟子》、《荀子》。我们不用讲,《论语》就是孔子思想的反映。那么《礼记》是七十二子及其后学思想的记载。 《孟子》和《荀子》当然就是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反映。所以说这是我提出的重建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经典的重新选择,就是“新道统”、“新四书”。 我这个观点提出来后也受到过一些质疑。主要就是学者提出,你统合孟荀,你怎么统合?尤其是在人性论上。 因为我们传统的说法,孟子是讲性善论,荀子是讲性恶论,你怎么统,一个南辕,一个北辙,你怎么把两个不同的东西统合在一起呢?对问题当然我是有思考的。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我的理解是什么?它应该理解为“以善为性”论。我们经常说到孟子性善论会提出质疑,人性怎么可能是善的,为什么是善的呢?会提出这样的质疑。 按照孟子来说的话,它的核心问题不在这里。孟子说了:“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他就说我们嘴巴想吃好吃的,眼睛想看美女帅哥,耳朵想听pop music,对吧?四肢想贪图安逸,他说这是不是性?他说这是性也,这也是性。 这个“性也”,它是个事实判断,就说从事实上讲,我们嘴巴想吃好吃的,眼睛想看美女帅哥,它也是性。 但是他又说了,“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但是你能不能实现?它有命的限定。你想吃好吃的,你没有钱,对不对?你喜欢美女帅哥,人家不一定喜欢你,对不对? 所以说他是有受到命的限定,所以说“君子不谓性也”。一个有更高追求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把这个看成是自己真正的性。“君子不谓性也”,它是一个价值判断。 想听POP MUSIC、想看美女帅哥,这也是“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同样,孟子又说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就是说我们父子之间做到仁,上下级之间做到义,朋友之间做到礼。 他认为命也有命的限定,比如说我们成长的环境好坏,对我们道德的素养也都会有影响。但是“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但是人有意志自由,我们成为一个好人还是成为坏人,我们选择善还是选择恶,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所以说一个君子不把它看作是命,而把它看作是性,对不对?所以按孟子的说法,我们人性中一方面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这方面的内容,就是感情、欲望、食色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的人性中还有仁、义、礼、智这种道德的禀赋。孟子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应该把这一部分,而应该把这一部分就是把仁义礼智这些善的内容看作是我们真正的性。 所以我说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以善为性”论。为什么?因为你把这个善看作是我们真正的性,那人性当然就是善了,它是同义反复。 所以说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并不在于“性为什么是善的”,而在于我们人性中有没有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把善的这一部分看做我们真正的性。 孟子从他的这种思想逻辑出发,对这些问题做了论证,所以说他的人性论也就成立了。所以说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上是“以善为性”论。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下,孟子提出性善论的时候,他是说“君子不谓性也”,也就是说它是对于君子而言。我不把我的感情、欲望,把我的食欲、色欲这部分看作真正的性,而把仁、义、礼、智这种道德禀赋看作我真正的性。 君子不把食欲色欲看作真正的“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说“君子不谓性也”,他没有说“人不谓性也”,他没有说“民不谓性也”。那么从孟子的思想出发,我们可以说,其实孟子可以认为,一般的百姓可以把它看成是性。 因为孟子说了,“民之所好好之,所恶勿施诸尔”。老百姓喜欢的,你就满足他,他不喜欢的,你不要强加他。 孟子对民和士,也就是君子,他是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的。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我们没有固定的财产,但是我们有固定的志向,这只有士可以做得到。 但一般的百姓,“无恒产则无恒心”,而没有恒心的“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所以他对民和士或者君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对这个问题孟子没有做深入的探讨。 也就是说,假如说“民以为性也”,民把我们的感性欲望,把我们的食欲色欲看成是自己的性的时候,会导致什么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孟子没有做出探讨。那么在孟子止步的地方,恰恰是荀子开始了他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观看完整版视频请点击 https://v.qq.com/x/cover/b54kyfksnjh4cfm/l002670n6ps.html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教育的永恒意义:引发你内心深处无声的革命
- 下一篇:梁涛教授:被误读的荀子“性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