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人不是宇宙的中心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07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文/黄俊杰 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永续发展最根本而最重大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都忧心忡忡,我们可以说环境的问题,基本上与一个思想根源有关系,那就是18世纪欧洲启蒙文明以后"人之觉醒"。人自认为他是"宇宙的中心",开启了人定胜天,人是宇宙最珍贵最伟大的存在,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我们只要运用人的智力,就可以戡天役物,探索宇宙的奥秘。 做个宇宙的主人,这种18世纪欧洲启蒙文明以来的心态,一般叫做"人类中心主义",他固然二百年来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各种新科技,也带来了很多短期的人类福祉,但是他长期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因为人是中心嘛!古代的儒家文明不是这样看问题,古代的儒家认为,人文与自然应该是处于一个和谐的关系。 人文与自然应该是处于一个和谐的关系(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论语里面最有启发的就是"曾点境界"那一章,孔子说你们一天到晚说人家都不了解你们,有一天如果人家了解你,请问你要做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说,如果让我做行政院长,我可以两三年把这个国家搞得乱七八糟。那有一个人说,如果让我做外交部长,我可以把外交部搞到最高境界,使万邦来朝。夫子听到这些弟子讲这个,论语原文说:"夫子哂之",一个口字旁一的东西的西,就是类似台语说的,有一种做窃笑状;孔子做窃笑状,因为这些年轻人志气太大,都是往外驰的。 《论语·先进篇》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形象思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了最后,孔子问曾点说:"点,尔何如点?"曾点你怎么样?曾点说:"不好意思,我没有什么志气,他们志气很大,我只想在莫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新作的衣服,然后童子五六人,唱唱歌,卡拉OK,咏而归"。孔子就说:"爽啊!吾与点也",孔子就说太棒了,我赞同曾点的境界。这一段对话惊心动魄,我觉得是论语里面,孔门师生最精彩的对话。曾点境界展现了孔子思想世界里面,那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了两面:一面是人与自然是一个"连续而不是断裂"的存在,就是说自然不是人征服的对象,他不是断裂的,他是一个有机性的、连续性的一种关系。所以内在的修养到达一个境界,你可以了解自然的意义;因此"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你看孔子用"山和水"来譬喻"仁跟智",这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形象思维",相对于古代的西方所开展的"逻辑思维",是很不一样的。 《论语·雍也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人与自然是相融合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比方说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凡人皆死,第一段,第二段亚里士多德是人,所以当然得到第三段结论,亚里士多德必死。这一种逻辑思维,在东方人看来可能太逊了,我们手指一点就看到月亮,看到了山就想到了仁,看到水就想到了智,看到了笔墨就想到了文臣,看到了甲冑就想到了武将,这个中国式的思维,真的是点石成金,这种我们可以说是形象思维。 因此呢,人与自然是相融合的,人不但和自然是相融合的,而且人应该顺应自然而提升他的内在的道德意涵,因为自然潜藏着各种的道德的意义、信念和价值,他早就内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所以孟子讲:"子归而求之,有余师",你要回到你的内心。 《孟子·告子篇下》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最圆满的动态的平衡(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令我们想起20世纪上半叶,美国那些所谓"超越主义"作家,像梭罗的湖滨散记等等,就是说人文的秩序与自然的秩序,不是对抗关系,他是连续的,这一点是古代中华文明,包括孔子思想,都是这样来讲的。能否在21世纪,在我们东方的智慧,特别是孔子所启示我们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体性,共享仁义道德的"仁"的这个质素。北宋的时候,程伊川说:"仁者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后来也有人讲:"仁者以万物为一体者也",这一种智慧跟西方的戡天役物的精神,两者之间达到一个所谓最圆满的动态的平衡,就有待于我们的努力。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黄俊杰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立志 让我与他都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