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千锤万凿出深山:诗文之外更藏有修真大义


    文/武当玄拙
    明朝有一位官员名叫于谦,他曾因一首《石灰吟》而名传千古。诗中写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祠(资料图)
    在课堂教育中,通常会把这样一首作品当成是托物言志的代表,认为作者是以经过“千锤万凿”的石灰来自喻,表明诗人的磊落胸襟、崇高人格和贞洁的情操。但若从修行的方面来解读,会发觉这竟是一首讲述不同阶段证道体悟的作品,其所寄予的“清白”理想也正与返归先天本真的修道宗旨相契合。
    诗中首句曰“千锤万凿出深山”:对于在世间的普通人而言,人生想要有一番成就,就必须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历经生活所给予的种种锤炼。正如成功学所言,任何一种成功,都是站在了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所以“千锤万凿”比喻的是生活的磨砺,“出深山”象征的则是高远的理想。这本是一番入世精神的代表。
    修道,是入世与出世的结合。言其入世,必然也要历经人世间的种种锤炼,借用红尘大千来打磨这颗浑朴的道心。结合儒家所求的入世做对比,会发现道教之入世虽然也在力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修齐平治这四点内容却并不是修道者所求的最终。人间的一切经历,都只不过是道人炼心的手段和过程。道人的“出深山”,即是从出世到入世的转变。正如北七真刘长生祖师曾混迹于市井和花街柳巷之中,以此作为磨练自己心性的手段。入世,是要去经历;出世,是要学会放下人生过往。在一次次入世与出世的更迭中,才能用不断的拿起与放下来锤凿道心中的恒常。
    
    千锤万凿出深山(资料图)
    对于红尘众生来说,“千锤万凿”是铸就人生所必需的困难,这一过程往往是被动地去经历;但对于修道人来讲,同样的过程却是一场主动选择,其中或许会经历一些生理上的“苦”,但内心中却始终是淡然与欢喜的。这便铸就了修道者在面对“烈火焚烧”时,仍旧可以等闲视之的豁达心态。所谓“烈火焚烧”,不过是他人眼中见到的磨难。世人总追求生理上的享受,沉浸在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中无法自拔。而在修道人的眼中,所有的短暂与无常都是不值得留恋的。道人追求的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超越。以此视角看人间,所有是非苦乐都不过是阴阳流转,在感叹人间不值得的同时,又转身去内证心中的一片不动寂然。
    道祖曰:“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人间的万千法门都是修行的最好路径,但一切有为法也都只是助推力,若把修持仅仅停留在对法门的执着上,这便成了买椟还珠的笑话。因而,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是在谈论修道之“修”的意义,最终炼就的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道心。
    
    烈火焚烧若等闲(资料图)
    道人之道心有二,一曰面对尘俗万千变化时,内心之中所保持的恒然常寂,不随境转,不与事迁;二曰面对人生中的是是非非时,始终能够守住真我本元,明白我之本然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明白修行之真为何物。能够保持住这两点道心,也才具备了“全不怕”的天性。道教中有一句话叫“人心死、道心活”,是指世人之心多有贪着,一切因果皆是出自于心中的欲求。修道恰恰是去贪、去着的过程,是对身心欲望的剥除。正是因为能够保持“全不怕”的态度,所以才敢于挥剑斩除贪嗔痴,惟留下心中清白一点。
    由此观之,于谦的这首《石灰吟》,恰恰与道教修行中的证道、炼心、斩魔障和得悟真常等不同阶段的妙旨相契合。虽然诗作本身的立意可能仅限于表达作者本身的理想人格,但修道之妙正在于可以从生活中的一切际遇中参悟修行的旨趣。即曰修行,便是从行中修、从修中悟。这是随修者的境遇和人生而不断精进的过程。
    诗中所言石灰之物,其品性虽是贞白,却在历经千锤万凿之后,最终幻化人间于无形。修道之事,亦是如此。初修者,一心向往深山老林中的隐者,总自诩为红尘中的仙家客;再进一步时,又觉隐于市、隐于朝乃是于人间弘扬正法的大慈悲,孰不知百年光阴只能换来黄土一堆。于是到了最后才会悟明白,一生所执皆会成空,哪管你是否高洁、是否理想远大,这幅皮囊虽来于人间,最终还要归于人间。
    
    历尽红尘,但留清白(资料图)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如南华真人在《养生主》中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修道不是要去求得何种结果,而是能在有涯的现世人生中进一步参悟无涯的智慧。从有中证无,从红尘中炼心,这也正是这首《石灰吟》于文字之外所阐发的修真旨趣。读罢掩卷,更觉行道路长。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武当玄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