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我的"政治认同"冲撞"文化认同"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30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文/黄俊杰 当自我的"政治认同"冲撞"文化认同"时 在21世纪全球化的时代,自我与他者频繁而密切的互动,就是自我的文化认同与自我的政治认同,也随着这一种自他密切的互动,而有剧烈的拉扯;最好的例子,就是民主社会的选举。 孔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当选以后,从西雅图开始,在全美六十几个城市反对特朗普的选民,有数十万人游行、示威、抗议。另一方面,却也有大量的选民支持特朗普选举时所宣布的政策。从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到,政治认同确实是撕裂自我的利刃! 乙未割台的时候,台湾首富李春生是第一个从欧洲进口石油到台湾的富商。当时的日本帝国邀请李春生访问日本,日本的主人安排他们到东京浅草看戏剧,戏剧演出甲午海战。结果在座日本的观众都拍手喊万岁,但是李春生遮起袖子离开,无法看下去的理由,他说:"为是新恩虽厚,旧义难忘"。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政治自我,在国籍上是属于日本的二等国民,但是文化上他还是认同中原的原乡。 文化认同高于政治认同 古代的中国所谓的"政治认同",和现代19世纪民族国家大兴以后的"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不过整体来讲,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在自他互动之际,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远高于政治认同。 节录《孟子离娄下》 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文化认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孟子讲:舜是生于诸冯,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是西夷以之人也,他们的地理环境相差这么远,他们的时代相差这么大,但是这两个人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其意是这两个人虽然地理上这么不同,但是他们在文化视野上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重要的是文化的问题、文化的贡献,政治还是在其次。 《论语颜渊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论语颜渊篇第二章,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人性的普同性着眼,是"代人着想",孔子并不是倒过来说:己所欲,施于人。因为己所欲是人性的"特殊性"。英语的谚语说:一个人的肉,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毒药。所以从这里看出,孔子认为自他互动、自他相与之际,要从对方的立场来想。 第二个原则还是回到儒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仁"。我们看到孟子离娄篇下第二十八章,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说:"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主体,彼也是一个有尊严的主体,那么两者的互动是以爱和敬为基础来进行的,以仁待人。" 《孟子离娄下》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里有一个很有启发的小故事就是,16世纪日本古学派儒学大师伊藤仁斋,晚上走夜路碰到抢匪,被围住了,抢匪指示伊藤仁斋把衣服脱下来,他就乖乖脱下来,很恭敬的送上去;他说把你的钱包拿出来,他就乖乖的送上去,当抢匪达到目的以后,非常困惑。跟伊藤仁斋讲:"我们在这里干抢匪的行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来没有看到一个这么乖的被抢者,你是干什么的?"就问伊藤仁斋你的职业是什么?他说是:"儒者,儒者以仁道教人者也"。这个故事好像告诉我们,以仁待人应该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节录《孟子告子上》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 我们也可以说,自他相与之际,儒家一般都非常重视自我与他者"心的普遍性"。 心的普遍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告子篇里孟子曾经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嘴巴都喜欢吃好吃的东西,怎么会到了我们的心,就会不喜欢礼义呢?他说人的心是有他的同然性,是同然的,因为他们的心是普遍的,不是特殊的,因此在"心"的基础上,历代的儒家学者认为: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处于和谐的状态是可以达到的!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黄俊杰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立志 重在回归本心!
- 下一篇: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不懂《易经》很难进入理学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