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儒家为什么要辟异端之学?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儒家为什么要辟异端之学?
    现在我要为大家来讲解的是《近思录》第十三卷,叫《异端之学》。为什么要讲“异端之学”?我们先看完第一条之后,再来讲为什么要讲“异端之学”。
    第一条是这样,明道先生说:“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这什么意思?说“杨、墨”,“杨”就是指杨朱,“墨”是指墨翟,它们都是在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学说。那“杨、墨之害,甚于申、韩”,大家知道,“申、韩”——“申”就是指申不害,“韩”就是指韩非子,都是在战国时代最流行的法家代表。然后他说“佛、老之害,甚于杨、墨”,也就是佛、老的害处比杨、墨还严重。什么意思啊?也就是说在战国时代,杨、墨的学说,他们的害处比起申、韩这些法家的学说的害处还要大。到后来,这个佛、老这种学说的害处,比起杨、墨的害处还要大。
    明道先生这样讲,说:“杨氏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什么意思,大家知道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也就是说这个杨朱他的所作所为他是一定把自己保护得很好。我就是最重要的,他说杨朱“为我”看起来好像很合宜的样子,合于义理,合宜。那墨氏“兼爱”,墨翟他主张要把路人看成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来看待,也就是要普及这种博爱心,没有亲疏远近之别,只要是人,我通通要疼爱他,他就看起来就像“仁”一样。大家看看,孔子思想讲的就是仁义道德,仁义,这个“杨朱,疑于义;墨子,疑于仁。”
    所以明道说,“申、韩”,就是申不害跟韩非子,他们“则浅陋易见”,也就是说这种法家的学说哪里不对,因为流于刻薄,马上就看得出来。所以说,孟子只深入地批评杨、墨,他不批评申、韩,因为申、韩太清楚了,那个不必批。所以只因为杨、墨会迷惑世人,所以他特别针对杨朱和墨翟这种似乎看起来像仁义的学说猛加批评。
    明道接着说:“佛、老其言近理”,也就是说佛教和道教,他们讲的话好像很合于道理的样子,这个对世人的迷惑就更厉害了,不是杨、墨所能比的,所以它才能够危害很深。他说杨、墨之害,已经过孟子把它批评,现在已经影响不大了,所以说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讲,明道先生在这里讲,朱子把明道先生这个列作第一条,就是在讲什么叫做“异端之学”。
    “异端之学”也就是指儒家以外的学说,叫做“异端之学”。儒家以外的学说,你不能说它全毫无道理,如果全毫无道理,没有人会去相信它。那现在就是说它因为有道理,但它的道理又不是非常的纯全,会有所偏,某些方面有道理,但某些方面就有所偏颇了,你一深入就会出差错。
    我在这儿打个比方给大家看。记得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有同学就特别喜欢兵家,那我现在问大家,兵家有没有道理?你读《孙子兵法》也很好啊,你读各种的兵法都很好啊,但我在这儿告诉大家,兵家它侧重的是什么?我最主要的是要能打赢仗、打胜仗,兵家因为主要的目的是打赢仗、打胜仗,它会不会讲说我为何而战?他不讲这块的,说我怎么能够打胜仗。大家看看,在战国时代,像吴起、孙膑这些都是很有名的兵家,“杀人盈野”,是吧?所以说你兵家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偏向于怎么去打胜仗的道理。至于说为何而打他不管了,只要国君让我打,我就要证明说我能够打胜仗,就这样而已,这就偏颇了。
    同样的道理,你如果去学法家,大家看看,韩非子是秦始皇最尊崇的理论家。韩非子的法家的思想,秦始皇执政之后,他就采用法家思想,结果秦始皇一死,因为秦法非常严苛,只传给他的儿子,秦朝就灭亡了。所以说我在这里就是要讲,所谓异端之学不是完全没道理的学问,异端之学是某方面有道理,但你把它全盘接收的时候,结果它就会有偏颇。
    所以说我们在这里要讲,站在我们新儒学的立场,最光明磊落的学问就是儒学,儒学讲句实话,无所不包,从“内圣”,也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从“内圣”到“外王”全部齐全,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这是最光明正大的学问。
    其它,你去学墨家的,墨家他讲“兼爱,疑于仁”,结果把父亲当成路人来看待,那还得了吗?像杨朱,他讲“为我,疑于义”,结果呢?大家想想看,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话,不考虑到别人,没有推扩出去,只为自己而不能推扩出去,不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样也偏颇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讲,所谓“异端之学”,是指儒学以外其它的学问。虽然我在这里讲儒学以外的其它学问,我在这儿打个比方,我们在《近思录》里面讲的儒学以外的其它学问,那是什么?很简单,传统文化讲的就是“儒释道”,也就是其它的学问就是指佛教的,还有道教的。所以说佛教、道教都有它合理的地方,但是你不能把佛教和道教当作光明磊落的学问来看待,因为它都有很大的缺失,所以说这就是我们要防范的地方,所以说佛教它有局限性,道教有它的局限性,我们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当然我在这里也要顺便跟大家讲,因为这是宋朝时候,大家要知道,儒释道三家,到明朝以后,尤其是在朱元璋的提倡之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包容。所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教是不是原始的佛教?早就不是了。我在这儿跟大家讲,现在在中国流行的佛教,我们叫“汉传佛教”,跟原来的佛教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打个比方,以《六祖法宝坛经》的出现,也就是禅宗的出现,就代表佛教已经完成中国化了。那以后呢?佛教更吸收了道教的东西,也吸收了儒学的东西。相反的,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东西,也吸收了儒家的东西,大家不相信,你去看看,我们传统讲的“三圣经”,我们举个例来讲,像《太上感应篇》,像《阴骘文》,像道教里面关圣帝君的《觉世真经》,里面都吸收了很多儒家的东西,所以说事实上后来儒释道渐渐变成一家,这个大家也要知道的。
    也就是说基本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儒释道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大家记住,儒为主,道为从,佛是宾客,因为它是外来的,所以毕竟还是以儒为主的。所以说大家仔细来看看,像我们中国人讲的这种“孝悌”,佛教本来不讲孝的,六祖他也开始讲孝了,这可以做大家的参考。
    异端之学专辑更多精彩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https://v.qq.com/x/cover/rowx0dv3o3ql4v4.html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