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全真道何以受文人好评:听清和宗师解读《道德经》


    文/行苇
    全真道从创立之初,就被视为“老氏之正传”。盖因全真道的教理教义无不根源于《道德经》这一圣典,其宗旨与追求也一扫传统道教中的巫鬼迷信、泛滥斋科之风,而复归于老庄清静无为,正己利世的精神。
    从重阳立教之始,就表达了对《道德经》的重视与推崇,其诗有云:“夺得真容不问年,满炉香火五千言”,丹阳宗师也指出,修道者若一定读书,则看《道德经》《阴符经》即可。
    而第三代清和宗师更指出,《道德经》《清静经》《阴符经》为全真道弟子必修的三部要典。不仅如此,宗师还曾专门对《道德经》做出宣讲解读,充分体现了全真教的宗旨与家风,值得今人重视。
    清和真人对《道德经》的解读,主要是在北游传道过程中,其每到一处道观,夜间必聚集大众,坐而论道,讲论经教,是为“夜坐”制度,意在督促道众的修持与学习,是全真道培养人才,光大教门的重要举措。故其解读主要围绕修道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主旨鲜明。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资料图)
    其一,宗师的解读凸出众生皆具道性和心性修炼的重要性。如其解“玄之又玄”云:“虽万类不同,其出于道则一也。既出于道,而皆具道性。况认为物灵,则有可复于道之理。只缘多生迷于所习,失其常性,不能自反。
    今者因经教明此至理,便合言下领受,将积习迷情一皆除去,不求于道而道自得。”“达人无心,任万变于前而不动,以其知吾之性本出于天,与天同体,故所行皆法于天。学人能至此,则始可与入道矣。”
    其二,宗师的解读强调了积功累德作为修道资粮的重要性。真人指出:“苦修而无功行,终不能成。”其以某王先生为例,此公依《道德经》“天门开阖”意修炼,“一日静中觉气候冲溢,顶上作一声,其顶开裂,而甘液沛降”,后来却再无消息。
    向长春宗师请教,宗师告之以“功行不足”,命他住宫观打尘劳积累福德。不仅如此,清和还以长春宗师在重阳祖师门下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功行的重要性:“俺与丹阳同遇祖师学道,令俺重作尘劳,不容少息,与丹阳默谈玄妙。
    一日,闭其户,俺窃听之,正传谷神不死调息之法。久之,推户入,即止其说。”长春对祖师不传道颇有不以为然之处,然后来修道有成,始知祖师令其打尘劳实为积累功德以为入道之基础,故而对门人提倡大起尘劳积功累德。
    所谓“俺今日些小道气,非是无为静坐上得,是大起尘劳作福上圣贤付与。得道之人,皆是功行到,圣贤自然与之。”
    其三,宗师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批评了各种怪力乱神、索隐行怪的做法,其云:“如以术能开诸花卉于寒冬之时,然终不能结其实……大凡学人,初莫不有志于道,然多中道而废,止缘有求速成之心,卒未见其验,则疑心生,此所以废。”
    
    功行与苦修同样重要(资料图)
    主张修道者一归于平常清静,“平常,即真常也。心应万变,不为物迁,常应常静,渐入真道,平常是道也。世人所以不得平常者,为心无主宰,情逐物流,其气耗散于众窍之中。”这种清静家风,正是全真道在当时受到文人知识阶层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四,清和宗师在解读《道德经》时充分运用了玄门经教与祖师大德的相关阐发。其中最主要的有《冲虚经》、《南华经》、《阴符经》等,如其解“宠辱不惊”时,引用《冲虚经》中“郑人得鹿”的故事说明世间得失为虚妄,指出“惟不伤道德神气者为真,此外莫非假与妄也。”
    又引用《南华经》中“尧让天下与许由”的典故来说明有为和无为的关系,认为“尧许同道,易地则皆然……惟其应变随时,处之合道,初无心于其间,是以并称圣人。”此外还引用《阴符经》“强兵战胜”章来说明强立苦志除情去欲,以达到物欲净尽、一性空虚的修炼之境。
    另外,真人还采取以经解经,用《道德经》经文前后互释,如其以“强行者有志”、“自胜者强”来解释“玄之又玄”。此外,河上公、宋徽宗等对《道德经》的注解也得到许多征引,显示了宗师的博学深识。
    其五,清和宗师还大量引用前辈祖师修真证道的实例事行来佐证修道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七真祖师修道的事迹,引述极多,足以对相关传记内容做出丰富的弥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资料图)
    如仅《不尚贤》章就介绍了丹阳、玉阳、长春、太古四位宗师的事迹,指出“存想下丹田”等方法只是修道之技,并非上乘之道,修行中所见的各种境界,也非是修道的究竟地步。而修道者的觉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功德的积累和修持的精进。
    《载营魄》章提到玉阳大师苦修的经历,“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如此三年,旧业始消尽。”
    《善为士》章提到长春宗师晚年,事必躬亲,不虚受供养,“当时大有尘劳,师父一一亲临,至于剥麻之事亦为之,堂下人亦曰丘大翁。”这些事迹读来感人肺腑,令后人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叹。
    其六,具有鲜明的融通色彩,体现出有道者超脱无碍的境界。其对《道德经》的解释,广引三教之说而为己用。在解“绝圣弃智”等内容时,也采取融合道儒的态度,认为“圣人怀道而不弃仁义礼智者,要应一时之用,应过则复于道。
    
    道教修行遵循清静平和之道(资料图)
    修行人内含其真,在仁为仁,在义为义,在礼为礼,在智为智,而不失其真”。同时,也引用佛教学说为证,如《永嘉证道歌》句子“诸行无常一切空,此是如来大圆觉”,“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等。
    其解清静之说时,认为道教修行的清静平常之道,与孟子所说的以志帅气,养浩然之气相通,“此孔子说‘中道’,亦平常之义。又有云:佛性元无悟,众生本不迷,平常用心处,即此是菩提。”
    呈现出融合三教,为我所用的特点,这充分显示了宗师博通诸方、智慧无碍的有道气象,也应证了“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的箴言。这是各种抱残守缺,画地为牢的门户之见,狭隘情绪所不能比拟的。
    无论是以经解经,阐发义理,还是以事解经,宣弘祖师高风,或者融合百家,示现圆通智境,其目的都在于教化徒众与后人,希望后学“就有道而正焉”。
    不惟有益于个人学识的增长,更要推进修行的精进、人格的成长提升,同时也有助于社会思想的宽容和谐,就此而言,清和宗师的教诲于今日之教界,可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行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