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云笈七签》:负笈往游与道教典籍的“三洞四辅”


    文/止水
    道教典籍《云笈七签》,素有“小道藏”的美誉。自宋代张君房编辑成册以来,即在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该书的名字展开,来看道教中的“云笈”、“玉笈”以及道教典籍的“三洞四辅”分类。
    负笈
    
    《倩女幽魂》·负笈(资料图)
    笈,上面一个“竹”,古代这个字与“极”有关。“极”的篆文,左边的木表木制。及,是拿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有:“极,驴上负也。从木,及声,读若急,字亦作笈。”
    
    徐渭驴背吟诗图轴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准确来讲,笈是古代人们用藤或木、竹所制成的书箱,用于放置书籍、衣物等。《周处风土记》中有:“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古代,学士、道士出行,均要带“笈”,类似现在的双肩包。《史记·苏秦传》中有:“负笈从师。”《聊斋志异·崂山道士》中有:“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石渠宝笈(图源:故宫博物院)
    道教将书箱称作“云笈”,作为出行的书箱。“笈”,也引申为书籍的意思。武侠小说里,常有“武功秘笈”一说。秘笈,也用于非公开的文本,有别于“秘籍”一词。关于笈,《说文解字注》中有:“簿也。簿当作薄。引伸凡箸于竹帛皆谓之籍。”乾隆、嘉庆年间编辑的文献《石渠宝笈》,录入了清代宫廷所藏的历代书画藏品,为今人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参考。
    玉笈
    道教非常重视玉,认为玉可通灵。《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名字中都带有一个“玉”字,《汇评金玉红楼梦》中评述有:“玉,通灵也。通灵,心也。一奇一偶,阴阳对立。”
    
    玉蝉(图源:故宫博物院)
    玉,也作为药服食。《抱朴子·内篇·仙药》中有:“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
    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本草纲目》将玉列入“金石部”,“按许慎《说文》云∶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技,洁也。其字象三玉连贯之形。”
    又引《淮南子》云∶“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观此诸说,则产玉之处亦多矣,而今不出者,地方恐为害也,故独以于阗玉为贵焉。古礼玄圭苍璧,黄琮赤璋,白琥玄璜,以象天地四时而立名尔。”
    
    清·乾隆旅行文具箱(图源:故宫博物院)
    所谓“玉笈”,即玉饰的书箱。《汉武帝内传》:“侍女还,捧五色玉笈凤文之蕴,以出六甲之文。”沈约在《桐柏山金庭馆碑铭》中写有:“启玉笈之幽文,贻金坛之妙诀。”《太平广记·女仙三》中有:“王君乃命侍女华散条、李明兑等,便披云蕴,开玉笈,出《太上宝文》、《八十隐书》、《大洞真丝》、《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凡三十一卷。”《黄帝内传》中有:“王母遣仙人歌万年长生之曲,授帝以石函玉笈之书,会阆风瑶池之上,授《神芝图》十卷。”可见,道教用玉笈存放仙经。
    七签
    “云笈七签”的“七”,即三洞四辅,是道教典籍在收集编纂过程中较为常用的分类方式。所谓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即太平部、太清部、太玄部、正一部。
    
    《虎溪三笑图》·陆修静、陶渊明、慧远(资料图)
    作为经书目录,陆修静曾编有《三洞经书目录》,其后出现的“四辅”以及“十二部”,为完善道经的整理与分类影响很大。
    “十二部”的分类,更为详尽,即在三洞的每一洞基础上进行细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正统道藏(资料图)
    现在通行的各道藏版本都使用该分法,使得道教典籍得以分类有序。
    《云笈七签》是张君房在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择其精要浓缩而成,称其为“掇云笈七部之英”。该书对研究道教,尤其是对宋代以前的道教典籍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