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读经明义丨《论语》:待人以礼 内心要真诚


    文/赵大山
    我们今天说儒家文化,常常说是孔孟之道。但在宋代之前,儒家常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当然指孔子;而周,指周公
    
    孔孟之道,也是周孔之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在周公主持下,创立了礼乐制度。春秋之后,礼坏乐崩,孔子四处奔走疾呼,号召恢复礼乐制度,还天下一个太平。孔子的学说,源于周公
    周公制礼作乐,他自己就是一个极为有礼的人。他在吃饭,有客人来访,他立刻把刚送入嘴里的饭吐出来,出来接见宾客。如此三番五次,周公不厌其烦。他洗澡,有客人来访,他立刻把湿润的头发盘起来,出来接见宾客。如此三番五次,周公也不厌其烦。
    这就是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
    周公如此礼贤下士,受到了天下士子的敬仰。一千多年后,曹操在大江边横槊赋诗,也由衷的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开创的礼乐制度由孔子继承,发展出儒家文化。礼从外在来说,有礼仪、礼制、礼数。礼仪,指祭祀时的仪式;礼制,指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数,指个人在特定场合应具有的礼节仪态。
    
    周公开创的礼乐制度由孔子继承发展(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礼背后的精神价值是什么呢?
    子夏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孔子过世后,他在魏国西河讲学,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子夏曾与孔子有过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令人深思。
    我们先看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有一天,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有一句诗,“笑眯眯的脸真漂亮,滴溜溜的眼睛真好看,白色的衣裳就已经光彩夺目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先上五彩,再上白色。”
    子夏说:“礼是后面才兴起的吗?”
    孔子说:“你的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以后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要了解这段对话的重要意义,先要了解“绘事后素”的意思。
    
    儒家的礼数,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做画,跟我们今天做画的材料有所不同。我们今天做画,是在白纸上做画,做画时直接用颜料在白纸上涂抹就可以了。但古人做画,是在绢帛上做画。
    古代的技术不像今天这么高明,绢帛不是白色的,所以,用颜料在绢帛上完成画作之后,还要用白色的颜料填充非画作的部分,这样,画作的部分就更加突显了。
    古人为什么强调“素以为绚兮”呢?就是因为在白色的衬托下,其它的色彩更加的鲜明。
    在《易经》贲卦中,上九爻辞曰“白贲,无咎”。白色才是最好的装饰啊。现代人作画不用那么辛苦最后上白色,所以,也就不大容易理解灰暗的绢帛之色变成白色之后,所带来的显著的视觉变化吧
    当子夏问:“礼是后面才兴起的吗?”我们自然会问,礼在什么东西之后呢?这段话没有告诉答案。但孔子有两句话可以参考。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我们可以猜测礼之前是什么?那就是“仁”,仁就是爱,就是真诚。礼是爱的表达,真诚的表达。如果礼仪、礼数、礼制缺乏爱与真诚,那是虚伪的东西。孔子也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说话说得很动听,表情好像也很热络,但如果没有内在的真诚,能说有仁吗?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周公是个真诚的人。周成王即位时才十三岁,周公行天子之权,平定了管叔、蔡叔和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发动的叛乱,又创设礼乐制度,营建东都洛邑,稳定了西周的局势。
    成王二十岁时,还政于成王。成王亲政后,有人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湖北)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府库中收藏的文书,偶然发现自己年幼时重病,周公掀掉自己的趾甲沉到大河,对河神祈祷的祷词。其中说:“现在成王还不懂事,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
    成王看了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刻派人把周公接回来,向他认错。
    周公的仁爱与真诚,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根基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见这个真诚,是天道。而礼,不过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规范、仪态来表明内在的真诚罢了。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在的质朴与外在的礼仪相得益彰,才是君子之风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