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之马叔礼:学习的四个层次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01 腾讯儒学 马叔礼 参加讨论
文/马叔礼 【摘要】孔子告诉我们,“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当你学了大道以后,未必见得会扎根,那扎了根以后,未必见得将来可以学到权变,所以最难的是“通权达变”。 《论语·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天我们来谈论语。孔子教一个学生怎么样能够进步,孔子告诉我们,“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各位要知道,人虽然有资质的高低,但是也有所谓的、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厨师。简单的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孔子的伟大,不在于老师多,而在于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老师,所以他可以吸收所有人的知识跟见解。因此呢,你听一个烹调师傅讲,也可以有受教,因为烹调也是一种学问。你听一个农夫种田,你也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因为种田也是一种学问。所以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一定有我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先要选择善者。善者是什么?对你有帮助的,而“从之”,跟从他。那不善呢,可以让我们改。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人一切的行为天生就好,也就是说天生圣明,这种人很少,所以从来不犯错的人很少,圣人也会犯错。但是一个人,如果错了以后,是自己犯错,自己从错误中学习,这个当然很好,但是不如什么?不如从古人所犯的错里学习,因为自己犯了错去学习、再悔改,是要付代价。一个善于做老师的人,先要善于做学生,从别人的对跟错当中,学习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那这一章的精神就是在讲这个。 《论语·子罕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接着我们要来跟各位谈的这一章呢,是孔子告诉我们,经过学习以后,一个人的“层次”。这个层次跟什么有关呢?第一个跟你的资质有关,资质好不好。他说,“可与共学”是第一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适道”是第二个层次。“可与适道,未可与立”,“立”是第三个层次。“可与立,未可与权”是第四个层次,说明了学习的过程,最难的是“权变”,权衡轻重。 那什么叫做“可与共学”,孔子是有教无类,所以可以来上课的人很多,这个对当时的鲁国来讲,是一个创举。因为在鲁国,当时的一个国家的官位被三家垄断,就是季孙、叔孙、孟孙所垄断,而且已经垄断了四、五代,因此要做官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 读书应有教无类 做官要读书,没有读书的人不能做官,可是读书很昂贵,因此只有贵族才能读书。因为平民老百姓读书的机会很少,所以孔子开一个方便大门,叫“自行束修”,束修是什么?就是一块干肉。说你来拜师,你带一块干肉,乡下人带一块干肉。你住在孔子学院好几年的时间,吃住都在这边,所以等于是孔子学院来贴学费,帮助穷学生,所以可以进孔子学院的人很多。 可是“未可与适道”,什么叫“道”呢?一阴一阳之谓道。天道,是最可以说,是最深的学问。所以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你的资质不够高,没有办法跟你讲最高深的学问。所以“适道”,就是适者、往也,就往天道这个地方走。 因此有的人可以共学,比如说学什么?学诗、学尚书、学周礼,但是能够学这些,未必见得能够学易经,所以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呢? 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 易经有个离卦,第三十卦,叫“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都有一个“丽”。百谷草木立在土里,能不能成为栋梁之材,关键在它的本,所以根本这个“本”字,一个木下面一横,这个一横是指它的根。因为我们知道,冬天会下雪,冬天这个雪可以下到好几尺厚,那么愈接近表土的愈冷。可是地底下是恒温,那同样的树根,因为够深,所以虽然地表结冰那么厚,零下好多度,但是因为根够深,所以它可以有三个月抵抗这个最寒冷的冬天。所以外面的叶子、花果都没了没关系,只要根活着。 因此呢,考验一个人在于他的根够不够深?根够深就能够立。所以如果你资质不够,又不肯努力,半途而废,就扎不了根;扎不了根,就没有办法立,所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当你有了本、有了根以后,它可以抓住几千个的春天、几千个夏天,所以它就一直可以“长”。 半途而废则无法立身 那最难的,到了最后一关,叫做可“与立,未可与权”。“权”是什么?“权变”。我用一个比喻,各位知道我们以前乡下人都有一个磅秤,乡下人秤东西的时候有一个磅秤,一个杆。这个杆呢,如果这个是秤头,这个地方有一个挂勾,这边有个勾,这个地方有个绳子,提那上面,有一个绳子呢弄一个秤砣,这个秤砣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杆上走,所以这个在秤杆上移动呢,这个叫“权”。 那个平衡叫“衡”,所以叫“权衡”。那个“轻重”,就是随时换那个“权”。这个字从哪里来呢?是从观卦的“观”来观察的。“观”,来观这个字呢,怎么写呢?左边上面写一个草,下面两个眼睛像一个“隹”。“隹”就是鸟,鸟在草丛里,鸟的眼睛鸟躲在草丛里,两个眼睛看着外面。那去抓鸟的人呢,在外面看那个草丛里的鸟,互相观察对方,所以“观”这个字,右边是个看见的“见”。 “见”这个字怎么解呢?上面一个“目”,目就是眼睛,下面一个两撇,就是“人”。人的眼睛能够看见东西,那鸟会观察人,人也会观察鸟,这个叫互相观,“观”就是仔细看。 观其形变 人生观、宇宙观,有个“观”,观是仔细看,而有脉络、有理路。那我们看呢,权变的“权”这个字,是一个“木”。所以古代的皇帝呢,有个令牌,这个令牌用很好的木,上面有镶金镶银,然后有钻石,所以叫令牌。所以令牌的“权”这个字呢,是一个“木”,一个“雚”。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做学问“可与共学”,未必见得可以学大道,“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当你学了大道以后,未必见得会扎根,有一个很深的根。那扎了根以后,未必见得将来可以学到权变,所以最难的是“通权达变”。 主讲人简介:马叔礼,台湾知名作家、文化学者,主张诠释经典以纯净之心,格物之法,直接面对,静观自然,感悟哲理。现任台湾日月书院讲座主持人、慈晖文教基金会讲座主持人,长期担任汉声电台、台北电台、《国语日报》等专栏主持人。 马叔礼先生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