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与养生:生津止渴通气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9:11:09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每至春夏之交,市面上就会有一种颜色紫黑,名为“桑葚”的水果,深得人们的喜爱。比起草莓、樱桃的颜色艳丽,桑葚“紫黑”的外表显得格外的“厚重”。 本文从“桑”的造字结构出发,略谈中国千百年来的桑树种植业,再谈谈桑葚酒)与养生,最后谈谈中国文化中的“扶桑”以及中华二十四孝故事中“拾葚异器”的行孝故事。 桑,蚕所食 桑(资料图) 桑的甲骨文,像一棵树,枝繁叶茂。篆文更加形象,“木”的上面为“手”形结构,表示采摘树叶。《说文解字》解释为:“桑,蚕所食叶木。” 在古代,桑树种植十分普遍,《诗·鄘风·定之方中》中描写了在十月之交,人们开始建造宫室,写有:“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这句话证明,中国人种植桑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桑树的种植,除了为养蚕业提供支持以外,桑树的果实也可食用,亦可用于酿酒。桑木也可以作为实用木,用于制作家具,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皮也可用来造纸,可谓是全身是宝。 桑葚与养生 桑葚(资料图) 桑葚,又作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本草拾遗》中写有:“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桑椹,味甘带酸,益血,可以生津止渴。生津,就是使口腔分泌唾液。 我们在站桩时,也有一个必要的法门是“舌顶下颚”,也是为了生津。 《养生秘旨》里介绍了一种生津方式:“行功时将舌抵上,舐久则生津,津生则漱之,漱之则咽下四分,留下六分,以俟火炎而润下,如平常时,漱津满口,分为三咽,泪然有声而下,不必存留。”桑葚味酸,益阴,而五脏都属于阴,所以桑葚利五脏。 桑葚酒(资料图) 关于桑葚的味道,古代人用了一个词“嘉味殊滋”来形容,是一种很好、很特殊的味道。傅玄在其《桑椹赋》中写道:“繁实离离,含甘吐液。翠木三变,或玄或白。嘉味殊滋,食之无斁。”汉语中的“滋味”的“滋”,《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益也”。 桑葚的果实“含甘”,有益于人的身体。桑葚被人们直接食用之外,也被做成酒。《本草纲目》中写道:“用桑椹捣汁煎过,同曲米如常酿酒。”桑葚的功效,主治“治水肿不下则满,下之则虚。” 仙人食葚 扶桑(资料图) 中文中,有“扶桑”一词,现多指“朱槿”。这是一种叶形和果实都和桑树类似的树种,很早就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山海经·海外东经》中写道:“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写道:“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日本也常被我们称作“扶桑国”,是有典故出处的。《金楼子》中写道:“秦王遣徐福求桑椹于碧海之中,海中止有扶桑树,长数千丈,树两根同生,更相依倚,是名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体作金光,飞腾元宫也。”近代,梁启超先生尤推崇日本与“扶桑”一词的联系。 《拾葚异器》(资料图) 中国传统故事“二十四孝”中,有一篇《拾葚异器》与桑葚有关。《东观汉记》中有:“蔡顺字君仲,汝南人,至孝。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 蔡顺是孝子,战乱时将桑葚作为食物给母亲食用,并将颜色为黑色的成熟果实给母亲,自己却吃颜色红色的味酸的果实。 中国有悠久的桑树种植历史,中国人有种桑、采桑、食桑的传统。桑树的种植与蚕业养殖,带动了手工业及后来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