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修养自身定力绝妙法门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存养第一 之五:修养自身定力绝妙法门
    好,谈到这里,伊川他在《周易程氏传》里谈到艮卦,艮卦是什么?艮卦就是下面是个艮卦、上面也是一个艮卦,组起来的,叫艮卦。
    我先单讲一个艮卦给大家听。单单的一个艮卦,就八经卦里面的艮卦,大家看看那个艮是什么意思?下面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这是什么意思?在《易经》里面,阴主静、阳主动,大家看看,如果下面是个阳爻,上面是两个阴爻,这叫震卦,震就是动的意思,因为下面是一个阳爻,阳在最下面是动得最厉害,为什么?上面是两个阴爻,阴爻碰到阳爻都要退的,所以震卦就是单单一个阳爻在下面,上面两个阴爻,这个是动得最厉害的。你把这个震卦倒过来就变成艮卦了。艮卦就是下面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大家想想看,阳主动、阴主静,阳爻已经跑到最上面了,你再怎么动,进无可进,就变成静止的意思了。所以,艮卦是代表止的意思。
    我们现在就讲艮卦,两个艮卦不就是止吗?而且艮卦在物象里面代表什么?它代表山,不动如山嘛。好,我们现在来看,伊川他在《周易程氏传》里面是怎么解释艮卦的。
    程夫子告诉我们,一个艮卦,艮卦就讲止嘛,你好好读一个艮卦,胜过读一部《法华经》。所以大家看看,你这个佛教就讲“空”,我们儒家讲的是“止”,静止的止,比如说君就止于仁,臣就止于义,父就止于慈,子就止于孝,是吧?这个“止”是什么?就是定在那里。为人君的人,你一定要讲仁,为人臣的一定要讲忠,做人家父亲的要讲慈,做人家子女的要讲孝。
    所以他说:“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
    这一段话,他是在解释艮卦的卦辞。艮卦在《易经》里面是第五十二卦,它怎么讲呢?它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他在这里先来解释“艮其背”,什么叫“艮其背”?大家知道,我们人的背,有没有一点像山一样?是有点像的。所以说他在这里讲,“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什么意思?说我们人之所以不能够安于他所应该静止的地方,就是因为受到欲望的牵动。所以说,你本来应该要安于所止在这里,你之所以安不了,就是因为受到欲望的牵动。所以他说,欲望牵动在前面,然后要求你能够静止下来,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艮止之道当艮其背”,也就是说你应该“艮其背”,止于他的背部。什么叫止于他的背部呢?因为我们背部在后面嘛,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前面,而背部是背着我们所看到的,没看到,我就不会受到它的诱惑了,因为没看到,这就是“是所不见也”。所以他说“止于所不见”,也就是说,我看不到它,我就不会受到它的诱惑了,就“无欲以乱其心”,没有欲望可以来惑乱我的心思,所以它的静止才能够安详下来。
    大家看看,这是伊川针对“艮其背”所做的解释。
    接着他说,因为它的卦辞是“艮其背,不获其身”,接下来“不获其身”他怎么说?所谓“不获其身”,就是不见其身,没有看到自己的身体。“不见其身”就是什么?忘掉自己了,“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什么意思?只要我没有私我的话,我自然一切都依照天理来定我的行止。刚才伊川不是讲了吗?你之所以定不下来,就是因为受到欲望的影响,我如果无我的话,无我自然无欲了嘛,所以说,这叫“艮其背,不获其身”。
    我们再来看,他说如果你不能做到无我,“无可止之道”。这个所谓的“无我”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的“无我”是指无私我,也就是说这个“我”是受到欲望所左右的那个“我”,而不是“真我”,我们在这里要讲清楚。
    再接着他说“行其庭,不见其人”,他的本意,大家知道,这个庭就是庭除,照理来讲,庭就是在以前古人出了家门,你家到要出大门是不是还有个庭院?就是在那个庭院。这个庭院,大家要记住,以前人都是住在屋子里头,平常屋子里头都是比较隐秘的,那这个庭除之间就是人来人往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什么私密可言,所以他说“庭除之间至近也”,就是庭除之间,就是在庭院里头是最近的。“在背”,对于你的背部来讲,虽然再怎么近,也看不见东西,这叫做“不交于物”。也就是说“行其庭,不见其人”,虽然在人来人往的地方,我也跟任何的外物没有任何的接触,为什么?因为他在这儿强调,只要你“艮其背,不获其身”的话,自然而然就“行其庭,不见其人”。
    然后,这一段话是最重要的,下面他说“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什么意思?只要我们一个人能够做到不接触外物,你只要不接触外物,你内在的欲望就不会萌动,不会萌生,你“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这样来静止下来,你就得到静止之道了。所谓“外物不接”,就算看到有外物,我也不动心,这样才是真正得到静止之道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我们在这里讲静止之道,这个静止,其实是在讲定力。伊川在这儿引用《易经》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用这样来解释。我简单在这儿总和跟大家讲,也就是说我们“艮其背”,也就是说你明明有看到的,你要能够修持自己到有看等于没看,绝对不要有停留,是吧?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件坏的事情,只要你不动心,它不会影响你的。那你如果看到一件不好的事情,牵动着你内心的不当的欲望,这样的话,你就被它牵着走了,这样你就没办法达到好好地这种静、定、止的境界。所以他说要“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要能真真正正做到“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这样的话,你就可以达到真正修持到艮止之道。
    其实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种定的功夫很重要,很多人就是因为很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你如果定的功夫修持得好,也就代表你的自制力就越强,你如果定的功夫不行,就代表你越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所以说,我们现在讲存养,就是在讲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能够提高自己的定力,只要能够做到“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这样才是真正达到艮止之道。
    谈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了,你要讲存养,怎么样不要受到外物的诱惑是很重要的,然后你自己本身绝对要把这些不正当的欲望扫得一干二净,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