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讲《近思录》:存养本心灭除私欲 就能成圣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41 腾讯儒学 朱高正 参加讨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存养第一 之一:存养本心灭除私欲 就能成圣人 现在要跟大家讲第四卷,就是《存养》。 什么叫存养呢?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所谓“存养”就是“存其心,养其性”。为什么第四卷安排《存养》呢?大家知道,我们已经讲过第二卷,就是《为学大要》,讲过第三卷《格物穷理》。《为学大要》就是告诉我们为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够学得像圣人那样。好,那第三卷讲的《格物穷理》就是告诉我们,你要踏进圣人之道的那个大门到底在哪里?只能经由圣人所留下来的经书。所以说,第三卷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来学习儒家的经典。 好,现在进入第四卷。 我们在《中庸》里面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讲中庸之道,就是我还没发的时候,要中;发了的话,要恰到好处,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样才叫做和。所以子思才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所以我们现在说讲“存养”,其实就是在讲怎么“中”,也就是在你情绪还没有发动之前,你怎么去涵养你这颗心,保存你的本性,这叫存心养性。所以我们讲存养,其实就是讲它还没有动作之前。 我们现在来看第一条,录的是周敦颐的话。 就有人问濂溪先生,说:“圣可学乎?”说圣人可以学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经由学习而变成圣人吗?濂溪先生就跟他讲说:“可以的!”大家看看,伊川在《颜子所好何学论》里面就跟我们提到这个问题,有没有可以学成圣人那种方法?《颜子所好何学论》就是告诉我们那个方法,也就是你这个“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要让仁、义、忠、信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周敦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好,那在这里,濂溪先生跟他讲说,当然有啊。那人家就问他说,那它的诀窍在哪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学成圣人呢?就向濂溪先生提这个问题。濂溪先生就告诉他:“一为要”,“一”,说“一”就是它的诀窍。什么叫做“一”?大家要记住,在宋明理学里面,这个“一”就是从这里出来的。什么叫“一”?只有坚持“一”,才不会跑出“二”,才不会跑出“三”,以至于跑出“无穷”来,这样大家知道什么叫“一”了吗?这个“一”,用明道的话来讲就是“涵养吾一”。明道是濂溪先生的高足,所以他讲涵养吾一,其实“一”是什么?“一”就是无欲——没有欲望。我们人一有一点点欲望,就会跑出第二个,跑出第三个,搞到最后是无穷多的出来。所以你一定要涵养吾一,“一”就是定,不动心,那叫“一”,定于一嘛,是吧?所以他说,“一”就是无欲。 濂溪先生讲:“一为要,一则无欲也。”他怎么说呢?他说“无欲则静虚动直”,濂溪先生说,只要你能够无欲的话,那你没事的时候,自然心就保持着虚灵的状态。你如果有所动作的话,因为你没有欲望,人家说无欲则刚嘛,你没有欲望的话,你做出来一定是直道而行,不会拐弯抹角,所以他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就是没事的时候,你的心就是一片虚灵,有所动作的时候,一定是刚直不阿。 好,他说“静虚则明,明则通”。大家想想看,当你的心保持得安静、虚灵的状态——人欲望一多,就变封闭,只要你没有欲望的话,心中虚灵就是一片的清明嘛,这个一片清明,自然而然想什么就畅通无阻。这叫做“静虚则明,明则通”。相反的,你如果不能虚那就封闭了,封闭的话怎么能畅通呢?一定是堵塞嘛。 同样的道理。他说“动直则公,公则溥”。什么意思?如果你做什么事的话都是依直道而行,你依直道而行那就公而不私,对不对?只要我没有考虑我个人的状况,那一定是“公”的,大公无私。只要能“公”的话,那自然就“溥”,所谓“溥”就是广大。大家想想看,如果你心有私念的话,一定是私而不公了,私而不公怎么推得广呢?相反的,我只要没有私欲,做起事来依直道而行,自然而然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自然可以广布周遍,畅行无阻。 他说“明通公溥,庶矣乎”,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明——清明,通——畅通,公就是大公无私,溥——普遍,到处可以畅行无阻。这大概就是圣人了。 所以说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用后来朱夫子所讲的“纯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用阳明的话来讲也是一样,阳明他怎么讲?什么叫圣人?就是要“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要把人欲去得一干二净,那你就是圣人了。 所以说,这是我们存养开篇第一条,就是濂溪先生所讲的。大家记住,你要怎么成为圣人呢?最重要就是要“一”,“一”就是无欲。这个“欲”,大家要记住,我们这里所谓的“欲”,是指私欲而言。很多人老是搞不清楚,说我们这个宋明理学说要“去人欲,存天理”,老是说“人欲”,认为这样的话,就把人的正当的欲望也都删除掉了,说是吃人的礼教。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都是误解! 其实宋明理学所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是指什么?其实把天理理解作公理,人欲理解作私欲,那就对啦!为什么呢?因为在宋明时代,所谓的人欲,像这种正当的欲望——像我肚子饿了,我就一定要吃东西;我口渴了,我一定要喝水——这都是正当的欲望,这不属于人欲。这样大家清楚吗?他讲的人欲是指什么?就是我想吃饭,肚子饿了,我要山珍海味、酒池肉林,这样叫做私欲。所以在这里,正当的欲望不在人欲的范围之内,他在这里讲的人欲是指私欲而言。 所以说,濂溪先生告诉我们,你要成为圣人的诀窍就是“一为要”,“一”,它是讲什么?就是无欲,其实这个无欲就是指没有私欲的意思。所以说,大家要记住,不正当的欲望,这种私欲就是阻碍,我们的天生的明德遭到蒙蔽就是因为私欲在作祟。所以说我们想要成为品德良好的人,一定要把这些不正当的私欲扫得一干二净,这样就打开通向圣人的道路了。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