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四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四【完整版】
    一、为学的目的在于恢复先天的善性
    欢迎继续收看《近思录》。我们现在要开始跟大家介绍横渠先生针对《为学大要》所讲的。第一条,我要跟大家说的,它本文是这样:“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好,我跟大家讲,这一句话是横渠先生,也就是张载,对人性论最重要的贡献。也就是说,张载,他把我们的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什么叫“天地之性”呢?简单一点来讲,所谓“天地之性”是指先天的人性,“气质之性”是指后天的人性。那这到底是指什么?我现在讲的所谓“先天的人性”,用我们的话来讲,也就是你只要是人就必然会有的那种人性,像仁、义、礼、智,这种叫天地之性。那什么叫做“后天的人性”,也就是“气质之性”。所谓“气质之性”的“气质”两个字,“质”,就是形质,这个“气”它已经变成一种存在了,它不是空无一物的,所谓气质之性,就是指你从开始有形质、有气之后,才有的人性。所以说我们这样讲,所谓的天地之性,是指人,因为你是人,你的禀赋来自于天地所赐给你的那个性,我们就称它为“天地之性”。
    
    为学的目的在于恢复先天的善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家看看,什么叫天地之性?天,天行有常,它就是刚健不息。地,地是承载万物,它是柔顺的。所以说你有天地之性,就是指人得之于天地的那一种本性,我们人得之于天地的本性就是仁、义、礼、智。
    好,那什么叫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就是说人有了这个躯壳之后,才有的那个性。我打个比方,冬天出生的人跟夏天出生的人个性就不一样,你想想看可不可能?按照《黄帝内经》讲,冬天出生的人,一般来讲会比夏天出生的人多活个两三岁,为什么?因为我冬天出生的时候,一出来,阳气处于闭藏的状态,所以那时候的抵抗力要强一点点。如果是夏天出生的话,阳气升发,所以抵抗力就会稍微差一点。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给大家看看,像你在赤道出生的人,跟在寒带出生的人,当然气禀不一样;在乱世出生的人跟在太平盛世出生的人,肯定都不一样的。有人是白天出生,有人晚上出生,有人出生在小康之家,有人出生在非常穷困的家庭,各个不一样。不一样的出生条件,包括你的纬度、你的海拔高度、你出生的时代不同,然后月份不同、时间不同,都会造成不同的人性。我们传统上算命,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对不对?这叫做气质之性。
    所以说,大家看看上一讲里,程夫子提到什么事情,他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什么意思?其实他这里讲的“性”,就是相当于张载讲的天地之性,他讲的“气”就相当张载讲的气质之性。你只讲天地之性,没有讲后天的气质之性,这叫不完备,也就是孟子论性,论得不够完备。你只去讲后天的气质之性,竟然就忽略了先天的天地之性,这叫做“不明”。你如果把性跟气,把天地之性跟气质之性都分开了,那就不对了。
    所以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所以说其实明道先生也讲得很清楚,就是说出生以前不能讲。什么叫人性?你都还没出生,你怎么讲?当父精、母血一结合的时候,人就开始有形体了,那个受精卵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那个受精卵成形的时候,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按照现代医学来研究,人家在讨论,说哪时候可以堕胎?后来发现,不行!一般来讲,受精卵成长到三个月以前堕胎都无所谓,为什么?脑还没发展出来。其实这种说法都不对的,脑已经在里头有了。其实真正按照现代医学的研究,从受精卵开始到脑部你看到为止,这中间没有间断过,都一直在成长的。像现在在西方国家,已经怀胎三个月不准再堕胎了,堕胎等于是杀生,其实三个月以前也不能堕胎,这样大家知道吗?所以从父精母血结合开始,就已经有形有气了,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了。
    所以说,我们中国人太聪明了,在《礼记》里头,教育子女从哪儿开始?胎教开始,还没生出来,就要开始教了。胎教是什么?妈妈最重要,也就是妈妈从受孕之后开始,不能发脾气,要多听雅乐,要心静,要平和,要保持微笑,这样生下来的小孩自然品性端正,学习能力就强。你如果有了身孕,还常常打打闹闹,心情不好,都会影响到小孩的发育成长。所以说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这个形体,事实上,我们讲人性跟这一段是分不开的,在母胎里头还是很重要,不是出生之后才算数的。常常有人问我说,你几岁?我一定是从投胎的时候开始算起,而不是从妈妈把我生出来才开始算起,这样大家清楚吗?所以说我们在算我们到底几岁,要算虚岁才对,算实岁是不对的!实岁是从妈妈的身体上分出来,把脐带剪断之后才开始算的,那不准确。因为投胎,我们就已经到世界上来了,只不过还没离开母亲而已。
    如果大家了解这个之后,我们再来看张载他怎么说?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也就是说我们有了形体之后,然后才有气质之性。那这个形体从哪时候开始算?当然是从父精母血结合形成受精卵,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什么叫“善反之”?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让他回复到他的本性,天地之性就出来了。所以,君子不把“气质之性”当作我们人的本性。
    所以说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为学大要》教的是什么?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把我们后天的气质之性,不好的,要把它减减减……减得让它回复到先天的天地之性。所以说,这才叫变化气质。把不好的气质,把它给去除掉,去除得一干二净,回复到原来的天生的那种善性,这就是为学的目的。
    二、心量有多大 眼界就有多大
    下一段话,横渠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心量有多大,我们的眼界就可以有多大,所以说心量是很重要的。如果人的心量狭小,他看的,都是看跟自己有关的,他就没办法挣脱出自己的私意、私欲的局限性。人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心量,到最后要扩大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才叫“仁”。孔子讲的“仁”——仁者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是只有我自己,对吧?所有的人都是我们自己的同类,到最后所有的万物无不是我们的同类。弄到最后天地万物都是跟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不只疼爱自己,也要疼爱天地万物,这就是儒者的心胸。所以,大家看看,这个要大其心,要让我们的心量尽量地大,要大到与天地一样的大。
    
    心量有多大 眼界就有多大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知书达礼?其实透过这个书,我们就可以通达礼,而礼,就是讲句最简单的话,挣脱出我们自己主观的局限性。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是为了要明理吗?“理”跟“欲”是对立的,“理”是公理,“欲”是私欲。所以说,我们读书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取大道,大道当然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样大家就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了。
    所以,他下面又说:“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如果有东西,你不把它视为是我们的一体的话,那代表你的心就有分内外了。其实,心外无物,万物统统在我们的心里头,只要你能够“大其心”的话,还会有心外之物吗?如果还有心外之物,表示你的心还不够大,这样大家清楚了吗?
    所以说我们来看看,“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他说:“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一般人的心,只是他看得到的、听得到的,他就被局限在他的见闻而已。其实我在这儿告诉大家,看不到的、见不到的有多少?所以我们一定要读历史,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了解到那个义理。你了解到那个义理,就不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把你给框住了。我打个比方,很多人因为心量不够大,他就受到时空的限制——见跟闻,就受到时空的限制。真正的圣人,一个成德的人,他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你透过了解古今中外,这个也是穷理的方法。
    然后他说:“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写得多好!他说,圣人因为能够尽人之性——只要我们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他不会以见闻来限制住我们的心量。他在看天下的时候,没有一件外物跟我无关,所以孟子说“尽心则知性知天”,就是这个道理。
    “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这样大家清楚了吗?这讲得太清楚了,天再怎么大,没有天以外的事情。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心外无物,如果有心以外的物,表示你这个心还不够大到像天地那么大,就不足以合天心。这个所谓“天心”也就是你要大其心,大到你的心量像天地一样地大。
    三、人生不能走得太顺
    所以下面一条,横渠先生说:“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欤?”
    什么意思?大家记住,孔子讲“下学上达”,人一定要往上爬,你如果一直往上努力,也就是回复到天理,这“反”就是回复的意思。你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断地向上奋进,到最后你就会把自己的私欲去除得一干二净,就回复到天理去了。相反的,你如果下达的话,你不往上去追求,你竟然听任自己的私欲来作主,结果什么都是听人欲指挥,那人跟禽兽有什么不一样?
    人跟禽兽之所以不一样,就是因为有一颗会思考的心。因为我们的心会思考,你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高的,我就追求那个,什么是光明的,你就去追求它,自然就回复到天理了。你如果什么都听从我们的人欲、私欲,结果越来越黑暗,越来越卑下,越来越浑浊。所以说,明亮跟阴暗,就在我们一念之间,人一定要往上、往好的方面去追求,你不往上追求,就堕落了,就堕落到十八层地狱去了。
    
    不断地向上奋进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说下一条,张载说:“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大家记住,他说这个“困”——穷困可以激起我们人的上进心。
    “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张载这六个字下得太好了!穷困可以帮人上进,为什么?他说“为德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只有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你就分辨得一清二楚了,对不对?我们常常看到,发生大地震了,父母死了,他就抱住(小孩),不愿意让小孩(受伤),这就是一种天性的爱。像上一次台湾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有人去找尸体,全部都塌下来,怎么找出来的,大家知道吗?就是有一个父亲,他一手抱着小孩,另外一只眼睛往另外一个方向看,救难人员——因为那时候在找寻尸体,找到两个了——按照他看的那个方向去看,又找到两个,找到那个妈妈,还有另外一个小孩。这都是人性自然的表达,是吧?
    所以说“困之进人也,为德辨”,只有在这种最困苦、最艰困的时候,你可以把持,君子他在困境的时候,他还是会遵守他的正道;小人碰到困境,为了脱困,无所不用其极。我们来看,发生船难的时候,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一看,一清二楚。大家看看泰坦尼克号,是不是也这样?有的人就自私自利。人家有德行的人,我一定要让老的、让幼的先走。你不要只为自己活着在干事,所以说在这里,你看“为感速”,也就是说你在这种情感上,你的情绪上,你的感触上,反应特别快。
    所以说我在这里要讲,人生不能走得太顺。我打个比方给大家看,我们就以阳明做一个例子。阳明,如果没有大宦官刘瑾陷害他,他就没有龙场悟道了,是吧?当然这个刘瑾太坏了,他害的人很多。但我在这儿就要告诉大家,一个会上进的、有内省能力的有德君子,碰到困境,他不会怨天尤人,反而是借着困境成就他良好的品德。但是大多数的人是怎么样?碰到困境,怀忧丧志,怨天尤人,就只会叹息,这有什么用?
    像我们来看孔子好了。我常常笑着跟人家讲,孔子他真的要感谢齐国的君主。齐国的君主看到孔子当大司寇,鲁国大治,他就想了一招——就送美女,还有骏马,来迷惑鲁国的君主,鲁公为了这个三天不上朝。孔子很难过,就以祭肉没有分给他这个小理由就离开鲁国了,因为他不愿意曝露他们的国君好色,这个不好嘛。如果当年鲁公重用孔子,就像齐景公重用晏婴,那历史上大概就没有孔子了。孔子就是因为不受鲁公的重用,才去周游列国14年,颠沛流离。在这14年里面,他对人生的体悟更加深刻,大家知道吗?因为这么深刻——这14年的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才让孔子对《易经》有那么深刻的体悟,才能写出《易传》那样的东西。
    所以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对于一个有德的人,碰到困境是好事,不是坏事,人生不要走得太平顺。所以说张载讲这一句话:“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智者,常存乎疢疾’,以此。”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智者,常存乎疢疾”,什么意思?一个人之所以有过人的品德、智慧,还有技能,还有才智,统统是在困苦之中磨炼出来的。其实《孟子》原文是什么?“人之有德慧术智者,恒存乎疢疾。唯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大家看看,下面一句是什么?说只有那种“孤臣孽子”——“孤臣”,也就是他有愚忠,但不为君上所信任;“孽子”是庶出的,不是嫡子。他说因为这种孤臣、孽子都没有受到君上的重用,所以他“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因为他要考虑很多,考虑特别深刻,所以他们能够通达。所以大家要记住,人之有德慧术智者,都是恒存乎疢疾。
    我打个比方,一只狮子需要有狐狸的狡猾吗?不必,它看不顺眼——森林之王——就把你抓走了。狐狸不一样,狐狸没有狮子那样(的力量),它只好要狡猾一点,狐狸的狡猾就是因为它弱小才会狡猾。大家想想看,如果狮子又狡猾的话,那有天理吗?那早就整个地球都变成狮子的天下了。所以说,老天爷就是用这种困境要来磨炼人哪!所以说“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
    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像《易经》、《孟子》这种书,你读《孟子》可以养气,读《易经》可以增强韧性、活力,为什么?你碰到困难,不仅不会怀忧丧志,你还会说困难来了,正是砥砺我品德最好的时机,知道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