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人人都有五性七情 懂得正心养性才能成伟人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一 之四:人人都有五性七情 懂得正心养性才能成伟人
    接着伊川说:“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大家来看看,他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也是非常地真诚而宁静,“真而静”。“其未发也”,这个所谓“未发”是指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情绪还没表露出来的时候,“五性具焉”,也就是说他的情感还没表露出来以前,已经有人“仁、义、礼、智、信”这五性了。大家知道,什么叫仁?恻隐之心,这就是仁之端。有是非之心,这就是智之端。义就是羞恶之心。礼就是谦让之心。智就是是非之心。信,信是什么?实有其事,就是信。仁义礼智信,这是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大家想想看,哪个人生下来没有一个慈悲的心?这个都不用教育,你就自己知道的。所以说仁义礼智信,在你还没有情绪宣泄的时候,早就都已经有了。
    然后他说:“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我在这儿告诉大家,人麻烦的地方就在这里。就是有了这个躯体,你有了这个躯体就有这个需求。有了这个躯体,你就要吃东西。你不吃东西会饿,你不把饿解决掉,你就饿死掉了,对不对?然后你一吃东西就会渐渐成长,成长到一个程度,成熟了,你就有性的需求。你如果性的需求没有解决的话,你怎么繁衍后代?所以“食色性也”,就是这样。也就是当人有这个躯壳之后,外面的事物一接触到我们的躯体,就会触动我们的性情。因为有了这个躯体,我饿了,饿了就难过,我就要解决这个难过,对不对?是一样的道理。
    他说,“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也就是说,当你的“其中动”,这个“中”就是你的心动了,受到外在的刺激心动了,然后七情就流露出来了。哪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喜,就是欢喜;怒,就是生气;哀,哀伤;惧,恐惧;爱,喜爱;恶,是厌恶;欲,就是欲求。这些全部都出来了。五性,就是仁义礼智信。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我们讲五性、七情,五性是天生就有的,七情就是因为受到外物的刺激,然后怎么样?就会宣泄出来。
    他说:“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他说我们的七情越来越炽热,越来越流荡,这样我们的本性——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就受到伤害了。
    
    五性:仁义礼智信(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他说,这个明觉的人,他就会去约束他的情绪,使它合于中。什么叫合于中?就是不要太过,也不要过及。“正其心,养其性”,也就端正他的心思,涵养他的性情。但是愚蠢的人就不懂得去节制他的情绪了,就“纵其情”——放纵他的情绪,以至于乱七八糟。到最后,就桎梏了他的本性——到最后,所作所为都跟他的本性背道而驰。
    你去看那些犯罪的人。犯罪的人,他本来不也都是人吗?怎么会干那些大家难以想象的事?这就是因为自制力比较差。像在贫民窟,贫民窟出来的小孩大部分都去当小偷,但自制力高的人——贫民窟也出现过伟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自制力高,他能够自我节制。
    所以说,在这里,伊川先生讲:“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说那种自制力高的人,也就是明觉的人,他懂得去节制,他懂得去约制他自己的情绪,使他合于中道,正其心而养其性。那愚者不知道去节制,就会放纵他的情绪,以至于无所不至,到最后作奸犯科。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