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新儒学”是如何诞生的?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导读第二 之三:“新儒学”是如何诞生的?
    孔子删述六经,他这个理想要到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复古更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真真正正让儒家成为治国的纲领的就是董仲舒,功劳了不起!也就是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以后,中国历代向来是以儒为主。当然,有的人说是“儒表法里”,不管,至少儒已经坐上了正统的位置。
    其实在这里面,因为那时候设置五经博士的时候,都有家法。打个比方,《易经》就有四个博士官,每个博士官都有自己的家法。像讲《诗经》,《诗经》就有三种,像毛诗、韩诗……他们都有他们的家法。当学术定于一尊之后就有麻烦的地方,有什么麻烦呢?当学术定于一尊,常常是懂得的人来讲,因为定于一尊,搞到最后连不懂得的人也来讲。我打个比方给大家听,像19世纪初期,当黑格尔哲学成为那时候普鲁士的官方哲学之后就麻烦了,为什么?懂黑格尔的人来教黑格尔,因为它是必修课,搞到最后不懂得黑格尔的人也来讲黑格尔,那就完了,是不是?像台湾以前都要学三民主义,(本该)真正由衷信仰三民主义的人来教,结果有的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的人也来教,那怎么可能教得好呢?同样的道理,所以说当学术一定于一尊,都会有这些毛病的。当董仲舒设置五经博士以后,以后你跟哪个博士官学哪个经典都有一套路数,结果是怎么样?在注解经典的时候真的是令你头大,常常为了注解经典的一个字,动不动就是几千字去解一个字,最荒唐的最高记录,为了要解释经文中的一个字,注解的就两万多字。这就搞得支离破碎了!所以那时候有人感叹说“皓首穷经”,什么叫“皓首穷经”?读到头发都白了,经都还没读完。当你这样的话,你在了解经书的时候,你就不能抓住它的微言大义,变成了钻到牛角尖去了,这就注定了经学的没落。
    尤其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动荡400年。黄巾起义之后,董卓之乱。接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接着就三国。三国之后,在公元280年,晋篡的位,晋最后把吴灭掉。西晋的时候,我把它算一算,西晋统一不到20年,为什么?不到20年就发生八王之乱了,八王之乱弄的结果就是五胡十六国,就南北朝。大家看看,也就是说到隋统一天下,从公元180年到589年这400多年里面,天下统一才20年。
    天下这么乱,五胡乱华,朝廷换来换去,搞得像走马灯一样,结果是怎么样?人心慌忽不定。那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了,很多士大夫为了求安宁起见,都去信佛了。道教起来跟它对抗,不信佛就去信道了,谁还去管你儒学啊?没有人去管你儒学。后来隋朝出了个隋炀帝,很快垮掉了。唐朝以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干嘛?就是编纂《五经正义》——在唐太宗的时候,让孔颖达来编《五经正义》。为什么要编《五经正义》?因为天下分裂得这么厉害,那么久,有关经书的解释,南方跟北方都不一样,各个地方都不一样,其实当初朝廷要孔颖达来编《五经正义》也有要统一思想的意思,但结果是怎么样?孔颖达他在《五经正义》所采用的注经的方法基本上还是离不开汉儒注经的格局,也就是说,还是在钻牛角尖,不是以义理为主。所以说在唐朝中叶,先出现一个韩愈,接着就出现李翱。韩愈跟李翱的关系亦师亦友,像李翱的《复性书》对后来北宋都有很大的影响。
    
    孔颖达(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等到北宋早期,像出现孙复、石介、胡瑗、范仲淹、欧阳修,包括王安石,这些都是前期的。真正成为大儒的就这五位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跟邵雍。这五位大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我在这儿跟大家讲一下,这五位大儒每一个都有《易经》方面的专著。周敦颐他有《通书》,《太极图说》就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了。两位程夫子,《周易程氏传》,我们现在一般来讲称为《伊川易传》,其实我告诉大家,叫《伊川易传》其实不是很公平,为什么呢?因为伊川跟他哥哥两个人差一岁而已,其实两个人从小感情就特别好,但是哥哥程颢54岁就死了,弟弟活到75岁,也就是说程颢死了之后,程颐还活了22年,他就有很充裕的时间,可以把他们兄弟共学所得整理出来,所以说《伊川易传》我认为也是明道跟伊川共学所得。张载他有《横渠易说》,邵雍那就更不用讲了,他就是《易经》数学派的高人。所以说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这五位大儒都通通有《易经》的专著。那这五位大儒为什么叫大儒啊?他们这五位大儒都把五经读得滚瓜烂熟,而且他们那时候特别强调《易传》的重要性,凸显《大学》、《中庸》的重要性,为什么?
    大家要知道,从东汉佛教传进中国之后,儒学就一再地在被边缘化。那儒学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子罕言性命天道”。在那400多年动荡期间,人家佛教进来,告诉你前生来世,让你心里有个寄托。道教也起来跟它对抗,儒学讲的治国平天下,怎么治国平天下?天下分裂得一塌糊涂,五胡十六国,你还讲什么治国平天下?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为了要弥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命天道”,《易传》里面就有很多讲阴阳消息盈虚、鬼神之道的都在这里头,《中庸》讲形而上的,《大学》是讲规模的,所以在北宋五子里头,他们很自觉地(认为)按照传统的孔孟的讲法是不够的,他们要凸显《大学》、《中庸》和《易传》的重要性,也要合理地吸收人家佛、道两家的长处。
    我打个比方给大家看,像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大家知道,《太极图》本来是在道教界里头流传的修真练气图,但是经过周敦颐引用《易传》,引用《中庸》,引用儒家的经典重新解释之后,它就变成儒家的经典了。大家看看,我们整个东亚文明圈最近这一千年来,我们的宇宙观、价值观是离不开《太极图说》的,是不是?所以说,在这一点,大家要理解,经过周敦颐引用儒家的经典重新解释过之后的《太极图说》就变成儒家的经典了。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给大家看,大家都听过“月印万川”的典故,这是佛教里面的一个说法。脸盆里面有个月亮,池塘里面有个月亮,河流里面有个月亮,天底下几万个月亮其实只有一个月亮而已。月印万川的典故来到伊川这里,就变成“理一分殊”了。其实我告诉大家,“理一分殊”,最早是伊川拿来评价张载的《西铭》才引用到,他讲出理一分殊;后来到了杨时那里,就把“理一分殊”广泛地应用;到了朱熹那里,“理一分殊”就成为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个重要范畴了,什么都是理一分殊。所以求同而存异都是理一分殊。经过这北宋五子的努力,他们是怎么样努力的?其实北宋五子他们就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凸显了《易传》、《中庸》、《大学》的重要性,用这样来弥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命天道”的缺憾,然后又吸收佛道两家的长处,熔铸而成的我们这个称之为新儒学。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