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导读第一 完整版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导读第一 完整版
    一、读经典,先要找到路径,立个门庭
    《近思录》这一本书,我一辈子第一次听到是在我念高三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老师跟我们介绍《近思录》这一本书,我就充满着喜悦,想要好好来看它。但是,真的拿起这本书一看,昏了!为什么?打开《近思录》,卷首就叫《道体》篇,第一条就是周敦颐先生——也就是写《爱莲说》的周敦颐先生——所写的《太极图说》。这个《太极图说》我在这儿只念一段给大家听听看,看大家读了这样的文章你作何感想。
    他就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太极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家想想看,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这只是《太极图说》的第一段,它总共由四段组成,我看到这里就昏倒了,就念不下去了。《太极图说》是《近思录》的第一卷的第一条,我就在这儿被挡住了。
    我记得在我念高三的时候,《近思录》跟《传习录》我是同时接触的。我记得当时《传习录》我都已经读了三次了,但《近思录》因为第一条读不进去,后面的我就读不下去了。隔了三年之后,我念大三的时候,读这个《中国哲学史》,一看到说《近思录》是这么重要,我再度鼓起勇气,再读,一读到“无极而太极”我又打退堂鼓了。
    我第三次再度鼓起勇气来读《近思录》,那已经又要过了大概20年了,也就当我知道我是朱熹的26代孙的时候,我说这一次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近思录》好好读。谁知道,一看到“无极而太极”这一段,我又气馁了。
    到最后,要碰到一个特殊的机缘,我不是从第一卷第一条开始看的,而是把《近思录》拿起来随便一翻,翻到第十卷,就是《君子处事之方》。我一看了之后,这个《君子处事之方》是在讲什么?就是告诉你,你一个有德君子在社会上你怎么样去跟人家来应酬?该遵守哪些原则来处理公家的事务?我看了之后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要隔了30多年我才看懂啊?就是被《近思录》的第一条《太极图说》阻挡了。
    所以,后来当我把第十卷读通之后,那就不得了了,就从第十卷读到最后一卷——就是第十四卷,然后再从头第一卷开始读,我那一次印象很深刻,那一次我前前后后读了七、八遍——怎么这么好的书,要经过30多年我才能够真真正正进入《近思录》的堂奥。我后来想想,就是因为《太极图说》阻挡了我30多年。
    所以说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近思录》这一本书,听过的人已经很少,真的能够去读它的人就更加少了。大家要知道,《近思录》这一本书其实早在宋朝的时候,就被人家当作跟《四书五经》一样摆在同一个水平。在清朝,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就把《近思录》定位为“后来性理诸书之首”。什么叫“后来性理诸书之首”呢?也就是说,从明清以后,都有编什么《性理大全》,像这种讲性理方面的书,就是首推《近思录》。像王阳明,他的《传习录》就是讲性理方面的,你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如果没有先好好把《近思录》读过的话,你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你自以为你知道在讲什么,其实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所以我在这里就要告诉大家,《近思录》这一本书,它的的确确是一部经典。
    读经典,我就套一句《近思录》里面自己的话,他说你要“读经典,一定要先找到一个路径,先立一个门庭”——你一定要先找到路径,然后再去立一个门庭才能去深入读它。这是什么意思?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打个比方,你如果要读《易经》,你能够拿读《诗经》的方法来读《易经》吗?那这样你绝对读不懂。我再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你要学马克思,你能够拿读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方法来读马克思吗?那你就永远读不进去了。为什么呢?马克思的著作也算是经典,你一定要知道,马克思,首先他的哲学的方法论是从黑格尔那里引过来的。你对黑格尔哲学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你才知道马克思跟黑格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啊?黑格尔把整个宇宙存有的本质设立在精神,马克思把它倒过来,说是物质。所以说在这里面,你就知道,原来马克思讲的辩证法跟黑格尔讲的辩证法不一样,马克思讲的是唯物辩证法,他要处理的是要了解整个这个社会经济变迁的规律。你要先找出一个路径来,什么叫“路径”?路径就是趋向。你要研究经典,一定要先找出一个趋向、一个路径出来,然后再“立一个门庭”。什么叫“立一个门庭”?所谓门庭就是按照人家已经研究有所得、有所成就的,而且被大家一定程度上公认这个是真正研究得到位的,这个叫门庭。也就是说你就循着人家已经有的成就,按照这个成就再继续顺藤摸瓜,这样你就可以少走弯路。
    所以你要读《近思录》,《近思录》作为一部经典来讲,同样你要懂得它的整个大的路径是怎么样;要懂得怎么去读它?你要立一个门庭。
    二、性理诸书之祖:一部《近思录》经典800年!
    《近思录》这一本书到现在也有800多年了。那《近思录》这一本书,这800多年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近思录》这一本书可以说是整个东亚文明圈的经典中的经典,不仅是在中国而已,像在朝鲜、在越南、在日本,读书人都是人手一册《近思录》,所以这个《近思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近思录》重要在哪里?其实《近思录》这一本书,它的“编著者”是谁?我们一定要把“编者”跟“著者”分开。其实《近思录》这一本书,我简单一点讲,负责编《近思录》这一本书的人就是朱熹跟吕祖谦。那朱熹跟吕祖谦他们两个人是针对北宋五子,也就是北宋的五位大儒,哪五位大儒?就是周敦颐、两位程夫子——就是程颢和程颐兄弟,然后再加上张载,还有一个邵雍,这叫“北宋五子”。什么叫“北宋五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北宋的五位大儒了。
    北宋的五位大儒,除了邵雍以外,也就是周敦颐、两位程夫子然后再加上张载,针对他们这四个人,由朱熹和吕祖谦就他们的十四部代表性著作里面,摘录了622条,然后按照朱熹所了解的如何“修己治人之道”,把它分成十四卷。大家要知道,分成这十四卷就变成以后历代性理诸书所仿效的。《近思录》就是这样来的。
    那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把邵雍除掉?有的人不了解,像我看有一部英文的著作,就说朱熹对邵雍评价不高,所以在《近思录》里面北宋五子就漏掉了邵雍,我说这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呢?朱熹曾经有一个著作,叫做《六先生画像赞》。什么叫《六先生画像赞》呢?也就是朱熹针对北宋五子,就是这五位大儒,另外再加上一位先生,叫涑水先生,也就是司马光,他针对这六位先生画了六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就有赞语,合起来叫《六先生画像赞》。干嘛呢?朱熹就把这六位先生的画像悬在墙壁上,下面都有一个赞语,也就是说我要向这六位先生来学习,要学他们的长处。
    《六先生画像赞》里面,你仔细把它读一读,朱熹对邵雍的评价是最高的。每一位先生就32个字来评价,他怎么评价邵雍的?他是这样写的,他说邵雍是这样:“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足蹑天根,手探月窟。闲中今古,醉里乾坤。”什么意思?他在形容邵雍这个人是天挺出来的人中之豪,说他英迈盖世无匹;“驾风鞭霆”,可以驾驭着风,鞭策着雷霆,“历览无际”,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说他“足蹑天根”,那个脚踩在天根上面,手探到月窟里头;讲他“闲中今古”,闲来没事就可以谈古论今,最后“醉里乾坤”。所以说其实在六先生里面,朱熹评价最高的就是邵雍。
    
    邵雍(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朱熹在编《近思录》的时候,北宋五位大儒里面独独漏掉了邵雍?没有其它的原因。为什么《近思录》这一本书称为“近思录”?在《论语·子张篇》里头,子夏讲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什么意思?他说,我们一个有德君子,应该要广博地学习,让我们的心志能够诚笃,要“切问而近思”,什么叫“切问而近思”啊?也就是说你不要随便发问,应该要从跟我们切身有关的问题来发问,“近思”也就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来思考,你不要动不动就是想到什么来世啊讲到前生,这些都是很空洞的。因为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要这样做的话,你就是在行仁了。《近思录》它的主旨是在哪里?也就是鼓励我们每一个人要从我们身边,跟我们关系最贴近的事物,好好来省思。就是因为《近思录》的主旨是在这里,所以说邵雍就没有被放进来了。
    为什么?大家知道,邵雍是《易》学里面数学派的大家,大家知道吗?邵雍《皇极经世》,他讲的《元会运世》,动不动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讲得太遥远了,不符合《近思录》编纂的主旨,所以朱熹在编纂《近思录》的时候,就刻意没有把邵雍放进来。因为他认为对初学者来讲,这个太玄了,太玄了就会养成大家不切实际的坏习惯,这样不好。
    在《近思录》里头,朱熹是何等的精明、干练,他透过程颢的嘴巴转引了邵雍的一段话,那你就知道朱熹是怎么来看邵雍的。那一段话是在哪里?大家知道吗?我这样跟大家讲,程颢——就是大程子——他这样说,尧夫这个诗解得好。
    我现在要跟大家讲,公认的,北宋五子里头《诗经》造诣最高的,就是程颢。程颢讲《诗经》,他不会寻章摘句,一个字一个字来跟你解释,从来不这样的。程颢教学生念诗是怎么念的?都是吟哦一番,绕两圈忽高忽低,然后就下两三个字,这样就让大家马上可以意会到——哦,原来这首诗是在讲什么。所以说,北宋五子里面,《诗经》造诣最高的就是程颢。程颢就这样说——尧夫诗解得好——尧夫就是邵雍的字。程颢说尧夫这个诗解得好,他是在讲什么呢?《诗经》里面有一句话,叫“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这个“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它的本意是什么?玉本来就是温润的东西,你如果把两块璞玉拿来互相磋磨,永远磨不出好玉,所以《诗经》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要拿别座山那种极为坚凿粗砺的硬石来磨这个璞玉,这样就可以磨出美玉出来。其实这里就是《诗经》的本意。
    你知道吗?邵雍他的水平就反映在下面这一段话了。他说,因为在古代常常会把玉比喻作有德的君子,古人不是常常讲吗?我们要“相观而善”吗?有德的人跟有德的人大家互相磋磨,但邵雍说如果两个有德的君子住在一起,磨个五年,磨个八年,永远磨不出圣人,一定要找那一种小头锐面、气量狭隘、看着就惹人厌的小人整天来陪君子,来磨君子的耐性,磨君子的脾气,磨得君子懂得我如何退让畏避修省自己,这样道理就出来了。大家看到没有?所以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深有所感,读《近思录》的好处就在这里。
    你如果读懂了,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道原来两个有德君子,你们两个处在一起永远磨不出一个圣人来,一定要靠那一种气量狭隘的小人来整天陪着君子,磨你君子的耐性,磨你的脾气,这样道理就出来了。所以说,以后你如果看到那种水平太差的人,你先不要动气,一定要干嘛?第一个,要先深深吸一口气,说:感谢老天爷,派这个小人要来磨炼我、砥砺我,让我可以早日成圣成贤。大家想想有没有道理?
    这就是《近思录》里面到处都有亮点,它对我们自己要进德修业,帮助非常大。所以我在这儿就举这个例子告诉大家,邵雍虽然没有被放进《近思录》收录的对象,但是透过程颢这一段话,也把邵雍的意思带进来了。
    所以说,大家看看,《近思录》它就是这样,以北宋四位大儒的十四本代表性的著作,然后把它摘录了622条,按照朱熹对修己治人的理解,把它分成十四卷。因为朱熹把它分成这十四卷,这十四卷后来就成为各种性理诸书都要按照这样来安排,所以说《近思录》它称为经典不是没有道理。
    三、康熙推崇朱子学开创百年盛世
    《近思录》这一本书虽然说是朱熹和吕祖谦两个人合编的,其实真正的主编,用力主要是以朱熹为主。那朱熹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我想大家也应该要了解一下。
    朱熹因为编了《近思录》这一本书,就被公认为是集理学之大成。为什么?大家想想看,周敦颐,叫濂溪先生;然后,两位程夫子,一般来讲,他们常年居住在洛阳;再来,张载是关中人,我们所讲的濂、洛、关、闽四大派——“濂”就是指濂溪先生,“洛”就是指两位程夫子,“关”就是指张载,“闽”就是指朱熹的闽学——朱熹的闽学就是集濂、洛、关、闽之大成。
    其实在朱熹之前,朱熹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就是杨时,也就是龟山先生。大家都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杨时跟游酢两个福建来的学生,他们本来是拜程颢当老师,那程颢去世了,他们又再去跟程颢的弟弟也就是程颐拜师。他们第一次去拜师的时候,刚刚到程颐的家,程颐正在那里午休,闭目养神,他们不敢打扰老师,两个人就站在旁边,站了半天,老师醒来,张开眼,说:“啊?你们两个还在这里啊?天色黑了,明天再来吧。”他们两个要回去,一看,外面积雪已经高达一尺了,这叫程门立雪的典故。这两个学生,游酢跟杨时,尤其杨时后来回到福建之后,像东林书院就是杨时创办的,那时候可以说,整个东南的理学的正宗就是杨时。其实在杨时就已经开了闽学的先河,所以说我们讲“濂、洛、关、闽”,原来的闽学就是指杨时,但到朱熹这时候把“濂、洛、关、闽”全部都统合起来,集大成,这就是朱熹。
    
    朱熹(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熹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到底是怎么样?这个有需要跟大家说明一下。大家知道朱熹,他祖先是在婺源,后来搬进福建,他是在福建出生的,后来终老在福建。朱熹他是很不得了的人物。上个世纪有一位很有名的国学大师叫钱穆,宾四先生。钱穆他怎么说,你知道吗?他说:“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除了孔子与朱子以外,想不出第三个人。”这样大家清楚了吗?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前有孔子,后有朱子。
    大家如果有到孔庙看一下就知道,在孔庙的大成殿——就是供奉孔子的正殿,在大成殿里面供奉的孔门十哲都在那里头,包括后来的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在那里头,孟子也在那里头,朱子也在里头。在孔庙大成殿,战国时代以后的人,就只有一个,就是朱子,没有第二个。为什么?原来是康熙皇帝在康熙49年,正式把朱子的神位供奉进孔庙的大成殿。这个大家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康熙皇帝后来被追尊为“清圣祖”,他不把别人供奉进去,就独独把朱子供奉进去?我在这儿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事。
    有一位历史学者叫陆宝阡,他是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历史的,今年也应该有90多岁了,他写了一部书叫《清代思想史》。他在《清代思想史》里面第二章写得最清楚了,我要把陆宝阡的背景跟大家介绍一下。陆宝阡,他是牟宗三的学生,他笃信阳明学,大家要搞清楚,牟宗三本来就是笃信阳明学,陆宝阡是跟牟宗三学习的学生,但陆宝阡在《清代思想史》第二章里面写得这么清楚,他写了一段话,我摘录给大家听听,他说:“同样是中国这一块土地,同样是这些百姓,怎么在明朝末年搞得分崩离析,而满清入关之后却可以开出康、雍、乾百年盛世?”他在问这个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告诉大家,陆宝阡他研究的结论是这样?关键人物就是康熙皇帝。他说康熙皇帝从小的时候,就受业于一个老师叫熊赐履,熊赐履他本身就是一个朱子学者,从康熙还不到10岁的时候,就一直用朱子学来教导康熙皇帝。等到康熙都已经20多岁了,这个熊赐履老师也老了,就换谁来?就换了另外一个也是朱子学的大家叫李光地,李光地是来自于福建泉州的,安溪人。所以说,李光地本身也是朱子学的。陆宝阡在他的书里面说,因为康熙皇帝从小到大都一直接受朱子学的教养,所以他在决定国家大事、在用人,都严格遵守朱子学,所以才能开出百年盛世。这样大家清楚吗?所以说康熙皇帝因为这样,你看看他可以成就多大的功业?统一了蒙古,把葛尔丹都处理了,然后统一台湾,把三藩之乱都平定了,可以说古往今来事功建立得最大的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读书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康熙皇帝就在康熙四十九年才下定决心,把朱熹的神位放进孔庙大成殿里头。一放进去之后就编了《朱子全书》,那么在《朱子全书》要出版的时候,康熙皇帝亲自为《朱子全书》写了一个序,大家看看康熙皇帝怎么评价朱子的?他说:“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学之传,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可以说康熙皇帝把朱夫子推崇备至——“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学之传”,也就是说朱夫子他可以集诸儒之大成,把千百年已经断掉的绝学又把它接上来,然后“开愚蒙”,替这些老百姓立下“亿万世一定之规”,这个可以说康熙皇帝把朱熹推崇备至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说,康熙皇帝是这样来肯定朱子的。
    四、明清国运兴衰跟朱子学密切相关
    那现在谈到这里,大家当然就有一个问题,说康熙都采用朱子学来治国,那为什么只开出百年盛世,而不能更久一点呢?要交代一下,康熙皇帝对朱子学是推崇备至没错,但是到他的儿子雍正皇帝的时候,出现了一件事情,大家知道《大义觉迷录》这件事情吗?那个时候有一个湖南的读书人叫做曾静,他那个时候就去拜访陕甘总督岳钟琪,跟岳钟琪说:“总督,你可是岳飞的后人!你应该要反清复明,岳飞是精忠报国,你也应该要反清复明。”那时候岳钟琪表面上就跟这个曾静虚与委蛇,其实他就偷偷地写了一封密折上奏给雍正皇帝,说有这么一回事。当然,曾静后来就被逮了。逮捕之后一问,原来曾静这种反清复明的思想就是受到吕留良的影响,雍正皇帝就昏了,因为他说先帝爷这么推崇朱子学,现在像吕留良他也是用朱子学来提倡反清复明,你叫我怎么办?所以从雍正开始就不太提朱子学了。所以说因为雍正不提朱子学,然后到乾隆的时候,又有一些文字狱,都是跟这个有关的。因为这样的关系,大家就不太讲义理了,就开始去做什么呢?就开始去搞训诂、考据,就变成乾嘉学派。乾嘉学派就是干嘛呢?就专门在训诂、考据,就不讲义理之学啦!所谓“乾嘉学派”讲好听叫做我要恢复汉学,说这是实学,其实都钻到旧纸堆里边去了,读书人的精力都耗在那里头了,就不讲义理啦!一不讲义理就不讲是非,天下当然就要乱了。所以说很遗憾,康熙皇帝开出百年盛世,因为雍正皇帝没办法继续推广朱子学,所以就造成了清王朝的没落。
    
    康熙皇帝(左)与雍正皇帝(右)(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补充一句话,造成清朝同治中兴的又是谁?不得了,就是曾国藩!大家要知道,曾国藩他跟一般的读书人不一样,他一考上进士之后就一头栽进朱子学。那时候的学风都是在搞乾嘉考据的,曾国藩不来这一套,就是因为曾国藩一头栽进朱子学里面,所以他以后他怎么治军、怎么修己治人,能够平定太平天国,都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造成同治中兴。所以朱子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大家就知道了。
    话再调回头,那明朝怎么亡掉的?我告诉大家,明朝会亡掉,当然也是跟这个有点关系,其实关系还不小!就是东林党之乱,明朝就完蛋了。东林党就是顾宪成、高攀龙,尤其高攀龙,都是一流的朱子学学者。因为那时候高攀龙得罪了魏忠贤,高攀龙后来被迫投湖自尽了,从那时候以后朝廷里面就没有善类了。所以说我们也可以这样讲,明朝会亡就亡在朱子学的没落;清朝会兴起,会开出百年盛世,就是因为重用朱子学;清朝还可以再延续,在太平天国没有亡掉,主要还是靠曾国藩——因为他受到朱子学的熏陶,才能够标举出振兴中国儒家文化的道统来反对太平天国的基督教这种邪门歪道。从这里你就可以说朱子学对近代的中国也是影响深远的。
    五、《近思录》是朱子学的出发点
    《近思录》这一本书,其实就是朱子学的一个出发点。
    我在这里顺便跟大家讲一下,朱熹就是在46岁的时候编好了《近思录》。《近思录》是怎么编的?因为那一年,刚好吕祖谦从浙江的东阳来看他。来看他之后,两个人一起读周、张、二程的书,读完之后,把《近思录》编出来之后,就在吕祖谦的安排之下,他们就翻过了分水关到铅山的鹅湖,去跟陆九渊兄弟就展开了鹅湖之会。所以说我们可以这样讲,《近思录》一方面是朱子学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当《近思录》编好之后,朱子他个人的整个思想体系基本上就定型了,再来就只是做一些完善的工作而已。
    
    鹅湖之会(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实《近思录》一方面是朱子学的出发点,更重要的我们应该要从宏观来看,《近思录》它也是新儒学的纲领。朱熹在编纂《近思录》这一本书的时候,那可不一般,怎么说呢?朱熹在编《近思录》的时候,十四部代表性的著作,怎么从这十四部代表性的著作里面抓出622条来编成十四卷?
    我在这里就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有人从微观研究的角度来研究《近思录》,在《近思录》里面,有关程夫子讲科举制度的问题,朱熹摘录了三条,三条而已。有一篇论文就专门针对这个问题来研究,也就是他把《二程遗书》——大家知道《二程遗书》也是朱熹编的,《二程遗书》总共有二十五卷,也就是说卷一到卷十是两位程夫子的语录,从卷十一到十四是明道先生,也就是大程子的语录,从卷十五到二十五是伊川先生,也就是小程子的语录。有人就针对《二程遗书》这二十五卷,只要跟科举有关的,他全部把它抓出来,有一百多条。他去研究了半天,朱熹抓出来那三条可以概括所有其它一百多条所讲的,怎么跑也跑不掉。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给大家看是看什么?也就是说大家出手就知道行不行。朱熹,大家想想看,《二程遗书》也是朱熹编的,朱熹在针对两位程夫子对科举的看法的时候,他就抽了那三条出来,就可以高度概括其他一百多条,这就是《近思录》高明的地方。
    所以我在这儿就举这么一个小小例子给大家看。我们在读《近思录》的时候,不要以为说,科举随便三条,程夫子讲了100多条只讲这三条,我告诉你其实那一百多条其实全部包括在这三条里头了。
    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被误读近千年
    我在这里,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给大家看。其实历代有关《近思录》的注家很多。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像我记得我开始在读《近思录》,我刚才不是跟大家提到了吗?就是说我第四次读《近思录》的时候,是漫不经心,从第十卷开始读,我是读哪一本?我是读张伯行的版本,那么张伯行这个版本是怎么样大家知道吗?我在这里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张伯行这个人。张伯行也是康熙朝的一名著名的朱子学者,他是仪封人。他曾经担任过福建的巡抚,退休之后他就留在福州,担任鳌峰书院的山长。鳌峰书院在台湾是非常有名的,为什么?因为台湾第一家书院叫海东书院,当初海东书院的教席都是从福州的鳌峰书院请过来的。
    张伯行也是赫赫有名的。张伯行他那时候当完福建巡抚下来之后,就在鳌峰书院当山长,张伯行也出了一本《近思录集解》。我在这里告诉大家,我们读书一定要读得细一点,张伯行在做《近思录集解》的时候,读着读着读到《卷六·齐家之道》第十三条,张伯行看到那一条,很有争议,那一条是什么呢?我简单讲一下。也就是有人问伊川先生说:在道理上可以娶孀妇吗?也就是寡妇,就是老公死了之后的女人,这种女人你能不能娶她?伊川先生就跟他说:你要娶一个人是用来配自己的,你娶了一个失德的人来配自己,那不就是你自己也失德了吗?那个人就继续跟他问,说如果这个寡妇她如果没有再嫁的话,会寒饿而死,那怎么办呢?伊川就跟他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以后很多人就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用这个来批评理学。
    当初伊川讲了这一句话,朱熹把它留下来。留下来之后,轮到清朝初年张伯行在替《近思录》做集解的时候觉得这一条会引起争议,所以张伯行就犯了一个大错,竟然就把这一条给抽掉了,另外找了一条也是谈这个寡妇的事情,就把它塞到这里头来。我光光看这一点,就知道张伯行他虽然也是个笃信朱子学的学者,但他对朱子了解不够,对朱子的信心也不够,所以他才要把这一条抽掉,换比较没争议的一条进来。
    我在这儿就举这样的例子告诉大家,看朱子是何等精干的人。大家看看,在《近思录》第六卷第十三条之后,隔了三条,也就是第十七条。第十七条就摘录了伊川给他父母所写的行状,伊川的爸爸叫做程珦,字伯温,一般来讲就称他为“老程子”,哥哥明道先生程颢叫做“大程子”,伊川本人叫“小程子”。其实老程子、大程子、小程子,名气最大的就是小程子伊川。那么伊川在这里面写到,说他爸爸为人怎么样,对亲属都很照顾,然后他就提到这一点,他说他爸爸的伯母寡居,等于就是说,他的伯父死了,他爸爸照顾他的伯母,就像照顾自己的长辈一样。然后伯母的女儿出嫁之后,老公死了,爸爸又把他的堂姐迎回家来照顾。等到他的堂姐的女儿又出嫁了,真倒霉,三代都变寡妇,她的女儿的老公又死了,又把她接回家。这个老程子担心他的堂姐难过,又帮她找了一户人家,把他的堂姐的女儿又嫁出去。不就在隔了三条,前面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吗?怎么会隔了三条之后,你伊川说你爸爸这样做,而且说这样是做好事?
    
    程颢(左)与程颐(右)(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读书就要读到这里,这才精彩啊!其实就以朱熹来讲,他作为《近思录》的主编,我如果在十三条讲这个的话,我可以在十七条,反正伊川写他父母的行状我也不是全部放进去,也是摘录的嘛,我既然摘录,我可以这一段不录嘛。但他不是,他把它放进去,他放进去就是有道理,所以我在这儿就要告诉大家,有的人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看到这一段——第十三条就乱骂了。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人家伊川的本意是什么?伊川的本意是说寡妇不宜再嫁,就像鳏夫不宜再娶一样,大家记住,所以你不要拿男女平等的问题乱批评,对不对?死掉老婆的也不准再娶,死掉老公的也不能再嫁。但是接着人家伊川讲,这个是针对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不是针对一般老百姓。朱熹也讲过,我举个例,你一般的老百姓,我问你,如果说有一个男子,他的老婆死了,这个男子才30多岁,有4、5个小孩,谁来照顾?没有人照顾,这个男的怎么可以到外面去挣钱养家糊口呢?所以说这时候你不能去反对人家再续弦。同样的道理,女的也可以再嫁,这是针对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如果你有社会地位的话,你家里佣人那么多,照顾这些小孩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春秋大义,它有一句话,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什么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呢?因为大夫都是读书人,知书达礼,你用刑加在他身上,比让他死还难过嘛,这叫“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说对有社会地位的人,你要尊重他的自主权。那什么叫“礼不下庶民”呢?因为礼,繁文缛节一大堆,小老百姓怎么可能去遵守你那么多呢?是吧?你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扰民,但是国家在公祭的时候不讲点礼数行吗?但是不能把这种礼数要求一般的小老百姓也都比照办理,这样变成扰民了,这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
    所以人家朱熹也好,程颐也好,都是讲寡妇不能再嫁,不得再娶,这些都是指对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的。所以我们来看看,像美国肯尼迪总统,他被刺杀死了,他的遗孀杰奎琳却嫁给希腊的船王,讲句老实话,嫁给那个奥纳西斯,对我们中国人来讲觉得说这成何体统?我们很幸运,孙中山的遗孀宋庆玲女士可没有再嫁,如果她再嫁的话,我们就觉得很不妥当了嘛!
    所以我们讲的说,老公死了不能再改嫁,这是对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老婆死了,你不能再娶,也是对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因为你要为民表率。
    所以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给大家看,光光我们看《近思录》卷六的第十三条和第十七条就可以看出这么多信息。那像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你说像杨振宁,他82岁,老婆去世不到一年,就去娶一个小他54岁的翁帆来当他老婆,你觉得这样妥当吗?我认为这样不妥当。为什么?你想想看,杨振宁自己的子女会怎么看他这个爸爸?妈妈为你辛苦50多年,竟然死去都还不到一年,你说那一个年轻的女子是上天给你的礼物,那妈妈算什么?这个是很不妥当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到这些前前后后。
    所以说,《近思录》它一方面是朱子学的出发点,另外一方面它也是新儒学的纲领,为什么《近思录》是新儒学的纲领?我们留在下一集再来讲。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