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第十四期之十三:“仁”本是对在位者的要求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3 腾讯儒学 李山 参加讨论
李山:“仁”本是对在位者的要求 可是呢,如果我们不是说抽象就单独地看这个字,我们不这样看,我们回到孔子的时代,我们回到整个《论语》里面去看,我们会发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你看孔子说,我有一个以贯之的道是“恕道”。孔子一辈子提倡“仁”,你怎么不用“仁道”行事,用“恕道”呢?注意,实际上“恕道”是“仁”,我们说讲“仁道”,把它转化为你个人做事,那个处事原则就是“恕道”。 那么“仁道”实际上它另有所指,在整个《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很关键,它只出现了一次,虽然如此,但是它很关键,这个就出现在《宪问》篇里边。在《宪问》篇里边,子曰,孔子说,在《宪问》篇里面孔子说什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段话出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这两个词比较麻烦,在最初的时候,比如说西周时期,或者说春秋比较早的时候,接近西周的时候,“君子”、“小人”,很明确,也很单一,就讲的是在位者为“君子”,不在位者为“小人”。在《尚书》里面说“小人”,就是指芸芸众生、老百姓,“君子”就是指周贵族、领导者。在《诗经》里面,称丈夫是“君子”,因为他“丈夫”家国一体化,国的统治者跟家的统治者是一样的,所以女子称自己的丈夫,不叫大哥,不像我们今天说的,叫什么,叫“君子”。这个还是指身份讲。 但是逐渐逐渐我们就说我们今天,我们今天说这个人是个“君子”,绝对不是因为他是一个领导者,说这个人是个“小人”,一定只是因为他缺德,人品不好。所以这个“君子”跟“小人”后来发生了变化,指“德”,有“德”者为“君子”,缺“德”者为“小人”,或者无“德”者为“小人”,注意,它有一个转化,而这个转化,老前辈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就讲,这个转化正发生在《论语》之中。《论语》中,有的时候,“君子”指的是在位者,指的是身份地位,有的时候指的是德行,“小人”也是如此。 那好了,我们要了解、我们要知道这句话“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那我们怎么来判断这个“君子”和“小人”呢?到底指哪个?我们怎么来判断呢?哎,我们可以做做代数式,我们都指“君子”和“小人”都指身份而言,哦,我们第一,我们先用“君子”有德者,“小人”缺德者,我们先用这个,把它带进去,我们来看一看,看看这句话怎么解释?那好了,我们来看说,有德者,就是“君子”,而“不仁”了,这个现象有了?注意,这个既然是“有德者”,怎么不仁呢?在孔子,“仁”是最大的德行,一个有德者说他“不仁”了,他算什么“有德”者,前后矛盾,不可取。看下一句,未有缺德的人可以“仁”,这不是废话吗?未有没吃饭的人可以饱,这个就是废话,所以,不能用德行——“君子”和“小人”不能把它理解成德行,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意思,在位者和不在位者。孔子说,现在在位者已经变得不“仁”了,这种现象有了。当然,我从来没见过小人可以“仁”。没身份的人,可以“仁”。 注意,这句话我们搞通了以后,答案出来了,什么出来了?小人无所谓“仁不仁”的问题,孔子在谈“仁道”的时候实际上是剔除了没位者的这种有效性,跟他们无关。实际上,孔子主要针对的是什么?主要针对的是“君子而不仁”。注意,这就是一个思想家。我们过去说一个思想家总是从他有几亩地、几斗粮食来说他的身份,说他是什么出身的,这个是最糟糕的研究思想家,研究思想家应该顺着他的眼光看,当今的问题是什么。孔子那个时代,恰好就是“君子不仁”了。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