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十四期之七:人不“忠恕”最终害自己


    李山:人不“忠恕”最终害自己
    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在《论语》中,有个《里仁》篇。《里仁》篇里边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说孔子问曾参,说我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道,或者说我的人生之道一以贯之,就是有一个统一的线索,曾子说“对”,于是孔子转身走了。“门人”——有人说是曾子的门人,这个可能有,但是不大;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可行,就是“同学”。曾子的同学,就问曾子说你们什么意思?你们师生俩打哑谜。曾子就说,唉,说老师为人处事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道理,就是俩字概括——“忠恕”而已——“忠”和“恕”。
    那么在《卫灵公》篇,也就是《论语》的第十五篇,子贡又问了同样的话题,子贡大概是知道孔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俩字。然后子贡就问,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个字我们可以一辈子奉行它,有这样的话吗?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孔子说有,那好,那就“恕”这个字吧。“恕”,然后来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话,是我们——如果大家对《论语》比较熟,我们知道,经常说“仁”是什么。
    “仁”这个道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道。仁道最基本的底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点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这八个字,说的是一个含着“仁”道,那么连起来,我们理解说,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恕”,而且后边说了一句“恕”就是“仁”道。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讲“仁”道,可是这个“恕”是“仁”道,我们都知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事,有些事情我们不用说也不去做,不用说我们也不会做。
    比如说马三立说单口相声,说自己长虱子了,长完虱子以后,拿这个大虱子,怎么办?掐死它吗,摔死它吗?不,看谁是大胖子,看旁边的大胖子,搁人家大胖子脖子里边去。这个“己所不欲,专施于人”这种事,所以大家听完这个相声哄堂大笑,为什么?他奇怪,我们一般不做这种事情,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做什么?我们却做“己所不欲,专施于人”的事情,不自觉地就做,甚至可以说发挥本能地去做。
    那么是指什么呢?那么好,我们先来看这个“恕”字和“忠”字,这个“恕”字和“忠”字我这儿有几种解释,一个是三国时期王弼,二十几岁,青年哲学家,他注释《论语》,他说:“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于物也。”说“忠”是什么,要尽情,就是尽心的意思,要真心实意,要真情相见,这是“忠”,你托我点事,我真情相对,这就是“忠”。说“恕”是什么?“反情而同于物”,逆着推这个情,让它和这个物统一。这个解释就不太好理解。
    皇侃,比王弼稍微晚一点,也是魏晋南北朝人,说了,“忠”谓“尽忠心也”,就是自己尽心。“恕”谓什么?“存我以夺人矣”。由我心比他心,将心比心,实际上这也就是“恕者,反情以同于物也”的意思,就是要体谅别人。
    朱熹的解释是什么呢?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什么叫“忠”?尽自己所有,尽其所有,竭诚尽至。那么“恕”是什么?“恕”也是反推,用我们的心比别人的心。所以这个恕道是什么?体谅别人。
    好,这个说说容易,体谅别人,做起来就难了。我们刚才说过,有的时候“己所不欲,专施于人”就在这个地方,体谅别人这个问题上,原则上都能说,做却难。
    我们举一个生活中非常切近的例子,这个例子可能是一种尴尬。比方说我们在大楼上班,他在这个部门,我在那个部门。比如说像我们在学校,他在历史系,我在文学系,文学院。好,他叫老张,我们过去都认识。大早晨上班,上班的时候我走过来一看,老张过来了,我就准备好了表情,跟老张打个招呼,这很简单。结果这个时候,我等着老张跟我打招呼啊,我打招呼他也得呼应,结果老张俩眼瞪着我就过去了,没搭理我,我们这种尴尬情形有的时候经常,我想遇到这种情形绝对不会是少数,那么现在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内心世界。
    我们内心世界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第一念头是什么?你的第一念头是什么?你肯定是:“哟,我得罪你了?你瞧不起我了?”这种东西都是偏狭隘的东西,有点像本能。注意,当你那样推测老张的时候,你已经犯了“不恕道”的毛病。好吧,你由这个推测,你就把这个推测当成现实,明天老张见了你跟你打招呼,你连理都不理,他得罪了你了,注意,这个时候你可能真是个小人了。
    这里边要有一种体谅和什么?“推己”。以己心体谅别人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要问,你愿意平白无故地得罪一个朋友吗?你不愿意,但是你把这种心思专门推荐到对方去,对方无意的,我们知道看不见你有很多原因导致他看不见你,老话说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他精神高度集中在别的事情上,俩眼瞪着你看不着,这个事情太正常了。可是这个时候你就专门从狭隘的方面去推测对方,你就说他瞧不起你了,注意这个时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意平白无故得罪一个朋友,你却把这种心思推给别人,你就处处怀疑别人始终是,老是抱着一种傲慢心对待你,你受了委屈了,他有意欺负你,你抱着这种狭隘的念头去看人,注意,这个时候你恰恰犯了一种毛病,你不“恕道”。
    所以“恕道”是什么?体谅、宽容,将心比心,实际上就是什么叫体谅、宽容?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问题。老张他没看到你,他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说哪个学生出了什么事了,或者说哪个账目,科研经费,哪个地方,上边查,有点不对劲,得想办法得回忆这件事怎么弄的,看不着你,或者刚被领导K过,正在想是怎么办,怎么把事情圆了,都看不到你,人人都有这种情形,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个时候需要你替他想想,他遇到什么事了,如果你那样想,你是“恕道”,但是我们看,我们检讨我们自己,我们很难做到什么?第一念头就替他想。所以这是有点,我们说不会用“恕道”去推测别人,好像是在发乎本能,这天生的狭隘,所以“忠恕之道”的“恕道”是什么,这个恕道就是与内心狭隘做斗争,宽阔我们心胸。
    所以你看,“忠道”相对容易,老张托我办点事,我尽心尽力就替他办,办完以后,虽然我不求回报,但是总是他面上他好看,他符合我们在社会中,我们增加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地位,符合这种基本的需求,所以我们容易做的到。但是内心中宽阔的原谅别人,别人也看不见,难。所以经常有虚伪的人,对你一肚子意见,你这还不知道,他还跟你虚与委蛇,将来某一天的时候他会发作。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是你不厚道对待别人,你总是把别人无心之过当作有心之过去处置,你内心中积累怨恨,积累到一种程度,你就是要“阴”着你,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倾向。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