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物识文第二十三期:吕不韦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01 腾讯儒学 腾讯儒学 参加讨论
鉴物识文第二十三期:吕不韦戈 在中国先秦时期,戈是一种重要的兵器,人们把它看作武力的象征。直到今天,很多成语就是从戈演变而来,比如大动干戈、同室操戈等。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五年相(xiàng)邦吕不韦戈”,是一件战国时期秦国的戈。它通长27.6厘米,胡长16.8厘米。头部向外伸出,像一把横向的匕[bǐ]首一样,这称为“援”。援的下部延伸,叫做“胡”;援的后部是“内”,“内”和“胡”上有小孔,叫做“穿”,古人通过“穿”将戈固定在木柄上。 这件戈上铸有19字铭文,正面的铭文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音:及),工寅。“五年”指的是秦王政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42年;“相邦吕不韦造”说明是在丞相吕不韦的监造下完成的,“诏事”指兵工厂的厂长,“丞”相当于车间负责人,“寅”则是具体铸造的工匠名字。 从相邦、诏事、丞,最后到工匠,四级管理制度,任何一件兵器都可以通过所铸名字查到责任人。这种制度在《吕氏春秋》中被称为“物勒工名”。一旦查出有人失职,轻则砍手砍脚,重则处死,处罚相当严酷,而负责执法的就是丞相吕不韦。 吕不韦本是一名商人,他因为协助秦国的子楚谋得太子之位,一跃成为秦国的座上宾。子楚称王后,吕不韦被封为丞相;几年后赢政继位,吕不韦继续担任丞相,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元老重臣。 此时对秦王赢政来说,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抵御各国的进攻。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国联合攻打秦国,秦国该怎么应对呢? 据说,当时秦国军队人数超过一百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士兵。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要为他们提供兵器可不容易,秦国工匠必须开足马力、夜以继日地生产,那么他们是如何既保证数量又保证兵器生产质量的呢? 答案就是“物勒工名”。勒,是刻的意思,把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上面,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层层负责,责任到人,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物勒工名制度开始于春秋,到了战国时期更加完善。这种制度即使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也正是凭借这种制度下生产出来的精良兵器,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从而最终一统天下…… 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请勿擅自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