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第二期之五:对京剧影响巨大两大女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28 腾讯儒学 张卫东 参加讨论
主讲人:著名昆曲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卫东先生 (腾讯儒学版权所有) 主讲人张卫东:著名昆曲艺术家、理论家,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自幼向吴鸿迈、周铨庵、樊伯炎学习古文诵唸、琴曲、昆曲老生、老外以及正旦、小生等行当,朱家溍入室弟子。擅演《草诏》、《祭姬》、《骂贼》、《写本》等,著有《喜庆堂会》、《昆曲艺术课教程》、《张卫东演唱说戏牡丹亭》、《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等。 《昆曲与雅乐文化》之五:礼乐文明的精髓在“传统” 慈禧和江青:两大女人提高京剧的地位(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我们再简单地说点实质的东西。清代的演艺机构,就是一个礼乐文明机构的精华点,最高境界,由上才能往下折射。教坊司、钟鼓司在清初时代是很重要的一个位置,而后逐渐转移到了昇平署。昇平署不只是主管戏曲演出,还有很多的东西。那这里边咱们说过的,戏曲最初是昆弋,后来是纯昆腔,再后来是乱弹和梆子腔,京剧类的,地方戏类,在乾隆年分为“花雅”——花部和雅部,雅部就是正声的,花部就是地方戏类的。现在我们唱的听的京剧类的当年都是花部的,而原来雅部里边有高腔的、弋腔的曾经不能够在它的位置上站住了,又把它踢到花部去。而现在呢,我们随着京剧的发展,特别是西太后提高了它的位置以后,民国以来,全国范围内都是西皮二黄流行,它就成为正乐,而昆腔就成为花部的地方戏了。舞台上留的那几折不过是演员和艺人们创造的玩意儿,整体的文字传奇还有音乐文化慢慢就丧失殆尽。内部的自身的改革风,在舞台上又接受西学表演的风又出现,使得昆腔基本上就成为是一种戏剧化的东西了。而京剧呢?随着时代的变化,经历了延安评剧院时代,经历了《将相和》、样板戏的时代。江青“《将相和》时代”是五十年代,突出党委书记和厂长要和睦,《将相和》,影射现实。突出这个调查分析不能草菅人命,得理论研究、实践,那是什么呢?《十五贯》,就是拿这个些东西作为一种教条来育化。那个时代过去了,1964年,全国现代戏观摩会演由江青直接来抓这个事,把京剧成为了全中国范围内家喻户晓的剧种。那么,西太后提高了它在宫廷的位置,江青提高到了普遍全国的位置,这两大女人提高了京剧的位置,而京剧现在就成为国粹的位置。而这种国粹的位置,在现在来讲,逐渐地就衰落了,而能留下来的京剧,唯一可以看的好东西,就是《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 为什么音配像精粹可看,而以往的那些老艺术家的影片,表演的东西不足,看不过瘾呢?就是因为声音——音乐它传递你的信息远远要高于表演。而在六十年代以前,中国的乐制还是民族乐的乐制,是丝弦拉的胡琴,是宫商角徵羽的那时代,所以那个时代的流派的创始人的原创人员还在舞台上,留下了很多录音,而这些录音搞成音配像听,有京剧味儿。在1964年以后,现代戏样板戏出现了,经过于会泳的改造,加上了交响乐,用铁丝的胡琴跟小提琴媲美的拉法,这样,使得中国京剧跟西方、受西学的影响了,成为那种样板味儿了。而样板味儿过后再回到的老戏、传统戏里边,这些演员的表演风格和创作人物的骨子里的深刻印象,都来自于“三突出”、“三并举”,所以唱样板戏起家的这些名演员们,他们在表演的是传统戏里的戏剧人物,而不是传统戏里传承下来的标准流派。所以说,这个时候,近40年来的传统京剧的录音,不好听,没有味儿。古琴也如是,凡是铁弦的古琴不可听,凡是“老八张”的古琴,张张都是好琴,因为它是丝弦的古琴,现在是铁弦的古琴,是ABCD定调的古琴,听起来是什么?吉它味儿。 那么礼乐文明延续就是这样,我们刚才说它那些机构,十番是吹奏乐,弦索是弹拨乐,是三弦、琵琶。那么这样呢,也让我们觉得我们的礼制很了不起,把唐代的礼制一直传到清代,比如说,弹三弦、琵琶的这种弦索学,是跪在地下、盘腿儿坐在地下弹奏的,是坐在绣墩上弹奏的,就相当于唐明皇时代的“坐部伎”。这种“坐部伎”的演奏方式在周边各个的小国还有传承,比如说冲绳、南韩、越南还有。比如说我们的筝,是盘着腿儿卧在自己的一条腿儿上弹,这是中国的筝,结果我们用这敦煌筝,支俩架子坐那儿弹,跟织布机似的在哪儿弹,多么地无知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风格,不用了,认为说盘着腿儿坐哪儿弹传音传得音效效果不好,声儿小,支俩架子弹,那音箱有共鸣。声儿大不是有电声嘛,想不开啊,改良啊。古筝,现在在民乐里头,俨然地就成为了一种新民乐的方式,离开铁丝儿弹不了,所弹的曲子跟其它弹拨冲撞;琵琶,四根铁弦,跟原来的形制项四十三品不一样,弹出来是车轮音,拿一个发条搁那儿,嘟……弦子,现在三弦,铁丝儿的三弦,民歌的味儿,而这种民歌的味儿直接是受西学的影响;二胡,两根铁弦,那阿炳拉的不是铁弦,你还要把它当作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那你怎么那《二泉映月》不拿丝弦拉呀,不拿蚕丝捻的弦拉啊?那个共鸣共振的声音是中国人耳朵受得了的呀? 歌唱,中国人的歌唱有中国人的美声,就是天籁之声,不同的年龄段就有你不同的年龄段最美的声音,童声就是童声,中年人就是中年人的成年声音,老年人就是老年人的声音,没有牙了就是没有牙的声音。没有牙咬字的风格跟有牙不一样,戴着假牙跟真牙又不一样,这是唇齿牙喉舌,这是五个重要的部位啊。那你干嘛非得要把这都给改变了,念一种原声,学西方,学完了你歌唱的东西,又是四声阴阳吐字儿了。所以我们没有维护礼,我们的乐肯定好不了,所以礼乐文明实际上往上往下它是一条根的。 那么,再说说我们现在所谓的“新民乐”,这个新民乐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毁伤中国民族本性的概念。中国民族本性是天籁之声,是天人合一的。任何一件乐器,任何一件演奏的东西,都来源于我们上古传下来的一种东西,不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的声音怎么能够共振好、它的声音的共鸣怎么样好、怎么能声大点儿好,不是的,它有它的个性。《乐记》上都有记载,“凤鸣歧山”,定音律,这个燕乐多少调,九宫多少调,中国的乐律朱载堉定的、明代以来明制乐律的调这都是准的。这种东西要乱了的话,在古代就说乱政才乱乐,政如果要不乱,乐就不会乱。那么我们就可以想,礼乐文明的延续需要什么呢?就是需要这种天人合一的天籁之声。笛子,竹子制作的,笛子,打几个空,贴上一个膜,这个膜是自然而然的苇子生长的,贴一塑料膜不对,刷点儿什么调和漆,不对,得大漆,树上的流下来的胶刷上才行。丝弦,蚕丝,都是按现在说是“绿色环保”之乐。如果说能有这么一个舞台,就是能跟天地说话。乐,每一件乐器的声音是它的属性,声音大是这件乐器的特点,声音弱也是它的特点。你不能说把那个古琴哪,那声儿,你研制它,弹出来像古筝那么大。你也不能为了那古琴声儿大,插上电流,扩大成多么多么大,你要扩大了就是噪音了。 筝、笛、篪、箫、竽,这些一个字的礼乐。凡是礼乐都一个字,用减的方式,因为有礼乐的时代还没有竹简,就是刻字的时代,所以每一件乐器用一个字代表。两个字,琵琶,外国传来的,唢呐、喇叭,外国传来的。所以大家要知道,礼乐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的。筝、阮,这些虽然不是祭祀乐用的,但是也是中国古乐。这么好的一个筝,我就眼瞧着它永远地不能成为中国的民乐,我的弦索十三套恢复不了;这么好的一个瑟,瑟,也是祭祀的乐,筝不算祭祀,但是现在拿礼乐当儿戏,祭孔的时候什么乐器都往里安,甚至于电声都出来了,这玩意儿谁受得了?这不是跟扭秧歌儿没区别了嘛,社火啦。最可气的是,伪礼乐,行正礼。而这些伪礼乐就像我们用激光把脸上的斑打下来一样,你今天打下来这块斑,明天你生出来的那个颜色更难看,你就是把你的皮肤给毁伤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原来留下来什么礼乐,我们就用什么礼乐。这个不全的,我们把它修复。没有的,我们可以暂时停下来,我们用我们现在的最简单的方式来做。而这种简单的方式慢慢地发展成型了,经过若干年了,大家形成一种认可了,它就是我们创作下来的礼乐。而这些礼乐它是需要时间延续的,而它必须得要根据前朝人的文献,有过记载说明,有过出处,才能做出来,才行。 简短说就是,昆腔呢,成为礼乐文明的最后一个鲁殿灵光,就是因为它还存留在戏台上有这么几出戏,有这么一批读书人爱惜它,传承下来了。而昆腔以外的乐,我们即便恢复上来,它的传承线路也是很微的,它也不足,如果要再不赶快地做,可以说后人再怎么整理,也不会成为前人的那个样子,这个就是咱们今天所谈的内容。就是礼乐文明需要延续,不需要创新;需要继承,继承下来就是发展了。当朝的、现代的一些礼仪形制,需要一种巩固,成为人们认可的了,定下来了,若干年以后,就是这种时代的礼乐文明的象征,也不违我们人生一遭,这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要违背了这个规律去做,固然是很辉煌,你看见了,等你没了的时候,你会觉得很难受。所以我相信只要汉字不倒,只要我们的工尺谱还能传,只要我们的民族属性还能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这几样自己的礼乐就是我们维护中华人的一个宗教艺术,就是“游于艺”啊,艺道。任何一种信仰也超越不了我们中华人的礼乐,这是几千年来的结晶,希望大家在讲礼貌的同时,要理解礼乐——中正平和,是永远的最崇高的审美标准。激动不已,如果要听到了中正平和之乐激动不已,那就是礼乐打动了你,你就是中华人的信徒。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