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第一期之四 对今人最有益五大儒家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12 腾讯儒学 龚鹏程 参加讨论
【腾讯儒学明德讲堂第一讲】龚鹏程教授主讲《儒家在现代生活中的用》之四 龚鹏程教授主讲《儒家在现代生活中的用》 主讲人简介:龚鹏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有文史哲宗教艺术著作八十余种。2004年起,讲学于大陆各处。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明德讲堂第一期之四:对今人最有益五大儒家智慧 对今人最有益五大儒家智慧(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在这里面,它就跟当时——我刚刚讲20世纪80年代以来,20世纪它从经济上来去解释儒家它在社会上它是有用的——这个解释的方式不一样。 一、天人关系:人要懂得敬畏天地,敬畏自然,重新破裂的天人关系。 在这个时代里面,儒家被认为在什么地方可以起作用呢?第一就是天人关系。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或者“天人感应”的思想,最能够符合现代的生态哲学、生态思潮。就是过去啊,譬如像我读书的时候,我读书那个时候,我们整个教育界,我在台湾读书的,我们的教育界其实跟大陆一样,因为从晚清、五四运动以来一条路数发展的嘛。就我们的基本上态度仍然是,我们就是讲现代反对儒家的,所以我们在解释儒家的时候,儒家讲这个“天人合一”啊都是被批的,被批判的对象。譬如说荀子,荀子的《天论篇》经常被拿出来高高举起啊,特别地推崇,为什么呢?认为荀子讲天就是一个自然的天,没有意志,天没有想法,天没有意志,不是像《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是的,天就是只是一个自然的天。而且呢,荀子被我们解释为他是要“戡天役物”。“戡”是,各位知道那个“戡”是平定的意思,我们戡乱嘛,戡是平定的意思,我们要平定天;“役物”啊,就是来役使,“役”是仆人的意思,仆役,就“役物”,我要戡天役物,就来把现实世界、自然世界,能够我们以人为主,能够利用起来。它是这种思想,你知道吗?把荀子打扮成一个现代的斗士,他要能够跟天能够抗衡,彰显人的意志,我不听你天的这一套。传统儒家大家讲说天命,我们说没什么天命,天不为尧存哪,不为纣亡啊,天只是自然的天,所以没有什么叫天命,那人应该彰显人的自我。所以这是一个完全强化的、畸形的、膨胀的人文思想,只有人没有天了,这是西方近代那个天人破裂的一个关系,西方近代,他的整个西方近现代的这个思想,他是发生在人跟宗教要拉开距离,人要跟神拉开,在这样一个关系中发展出近代思潮。 那么这样一种思潮所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天破裂。我们人不断去声张我们人能够怎么样,人可以代替上帝,人可以扮演上帝的那个角色,那我可以有创造性嘛,我可以出创造出任何东西出来,可以复制人哪,复制羊啊,我可以创生出无数的东西出来。 那么在这样一个关系底下,我们觉得儒家思想对于西方的这种人天破裂的关系,我们可以起一个调节,或者改善的一个作用。那么在这个作用里面,天跟人是互相配合的,中国的传统关系里面,那个“天文”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人文是相结合的,对不对?相配合的,所以人呢要叫做“参赞化育”,人参与天地的造化。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底下,所以我们特别讲跟生态的关系,叫做“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跟天地、四时能够结合。孟子他们讲数罟不入洿池啊,鱼鳖不可胜用啊,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这一类思想,就是我们不要滥垦、滥伐、滥捕,节制我们人的这种生活需求,让自然可以得到它的生命复苏的机会,等等这些思想就被我们大量地提出来使用。这是第一个,天人关系,儒家讲了很多的,天人合一嘛,天一关系,它对于整个现代西方产生的这种社会,它有非常大的治疗的作用。 二、人与人相处五大原则 1、面对自己,儒家强调“诚”,强调自律、自反、自省 第二就是人的关系。各位都知道,儒家的思想里面,特别强调的是自律,自律、自反、自省。我们看《论语》,一打开孔子讲好学,除了这个,后面马上就接着,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哪,反省啊,对不对?三省吾身。那我们读《论语》,你可以发现,它有一个是读《圣经》读佛经都没有的现象,是什么呢?譬如说佛祖,佛祖绝对不会说我错了,佛祖啊,世尊嘛,天下地下唯我独尊哪,他从来没有说我错了,你读遍佛经没有这个话的。那个上帝也不会就说我错了,但是孔子会,圣人会啊。孔子会说我错了,谢谢你告诉我,“大禹闻过则喜”啊,有过错,“君子之过,日月之食”啊,大家都看得到。儒家是一个强调自律、自反的,这个思想在全世界的思想体系中很特别,各位知道吗?非常特别。儒家强调“克己”啊,这“克己”包括了我所有的这种知见,我所有的自我,人都是在高度,具有一个高度的自反自省的精神中来去做他的事情。所以你别看孟子啊,讲了浩然之气啊,讲那些东西,但是第一步应是什么?自反,自反而缩,我自己自反以后说我没有错我是对的,这时候你才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说自反却发现我不对了,那时候要知过啊,君子要知过。那么这样的一种自反、自省的这种心理,所以儒家讲的那个“诚信”哪,儒家讲的“诚”啊,基本上不是对人哪,对别人诚信,是对自己,所以叫“诚意正心”嘛。“诚”呢,是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这个是“诚”。儒家讲的良知、诚心、诚意,这个都是对内的。人自我的检查,高于别人对你的判断,这个是儒家的一个基本看法,事实上这个也最符合人的性质。很多人会讲,很多人都昧着良心,我们这个社会中人找不到良知啊等等,其实良知非常简单,你注意看,每个人,别人在跟你讲,譬如我要跟你讲说小话的时候,说别人的坏话,告诉你一个秘密的时候,你注意看他的表情,他一定自己就先猥琐起来,声音压低、遮住,我偷偷告诉你,对不对?这个表情就是见不得人的嘛,对不对?如果说他觉得自己我的主张,我现在的见解我现在的看法是很正当的,他说话一定就理直而气壮,很坦然,对不对?这里面你自己有一个良知的判断。所以儒家说慎独啊,你一个人在的时候,面对自己,这个时候才是最重要的,你要面对自己,就不欺屋漏啊,在屋子底下,你自己诚恳地面对自己,所以儒家强调这个自反的精神,就是对自己克己复礼,自反,“庄敬”嘛那个“敬”,凡事呢就自己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就是儒家的基本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在近代已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面,已经很久,大家忘记了,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这个东西。我们近代不要说传统佛教、道教,佛教他不是一个外向型宗教嘛,所以可能你要去求解脱,或者是求神拜佛等等,他会去找这些东西。儒家不是,儒家是一切以自己为主,所以它不是一种他立型的,它是自立的,所以它内在发出一“诚”,自我诚意的这样一个态度,这里形成的克己修身的这个力量,这个是我们在谈现代人的自处之道,自处之道里面,大家觉得这个已经丢失很久了,应该重新拿出来来讨论。 2、人与人相处,儒家强调仁爱原则,人不能像禽兽一样弱肉强食。 第二呢,那人跟人的相处,人跟别人的相处。人跟别人的相处,我们近代强调是弱肉强食的原则,弱肉强食啊,适者生存嘛,弱肉强食啊。但是“弱肉强食”其实不是人文世界的原理,它是动物世界的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动物世界。动物世界里面,弱肉强食,它都是这样,但是人的世界不是这样。人的世界一定是应该是什么样?人文世界应该是叫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对于残疾的、力量小的、弱的这些人,你要照顾他,你要帮助他,这个才是人跟人相处的原则,人文世界的原理。各位要知道,在人文世界里面,“仁”,这个就是儒家讲的仁爱的仁,仁爱原则,人跟人相处的仁爱原则,要用来替代近代现代社会中的弱肉强食的原则,这是动物原则,儒家讲的叫“人禽之辨”,主要在辨这个。我有好东西吃,各位看动物,抢到一个东西,不让别的动物去吃。但是我们人呢,他会想要说,有这个东西吃,我们要想要给,强调礼让嘛,强调让,给更适合吃的人,更应该吃的人,我们强调这个,强调人跟人的关怀,而不是弱肉强食,你弱我就欺负你。 过去,顾炎武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是指什么呢?是这个政权垮了,这叫亡国。那什么叫“亡天下”呢?人相食啊,人吃人哪,人剥削人,人欺负人,人吃人,这个社会这个叫做“亡天下”,就是没有文化了,人回到一个禽兽世界。我们现在就是亡天下的时代,不是吗?因为我们服膺的是弱肉强食的原理,强者,成功人士对不对?强调的是这个,这是禽兽啊,这不是人啊。传统儒家强调仁,仁爱是什么?就是人跟人之间有关怀,有同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那我有关怀,有同情,这个就是“仁爱”嘛,互相协助,互相帮助,人跟人之间才有合作可说。所以用一种仁爱的原则来替换现在这种弱肉强食的原则,这个是儒家在人跟人关系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提醒。 3、需要以人文世界的“礼让原则”取代现代社会的“竞争原则”。 另外呢,就“礼让的原则”,或叫“礼敬的原则”取代竞争原则。就现代社会,我们看,往往我们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小进学校老师教你竞争,那个小孩子啊,越是好学生越是表示你打败了很多人。什么叫成功人士?就是你把别人都打败了,这叫成功人士,这是竞争的原则。但是儒家谈的不是这个,为什么儒家要讲礼呢?过去我们很长时间说,儒家这个“礼”啊叫以礼杀人,礼其实不是杀人,礼是救人的。怎么说呢?譬如说,儒家说“礼始诸饮食”,从饮食开始,我这里有一堆好吃的,那我们怎么办?我们是照着动物的原则来大家打一架,赢的人吃?还是照我们人的道理,我们定一个规则,以礼,譬如说老人先吃,体弱人先吃,女人先吃,小孩先吃,生病的人先吃等等,这个道理,这是人文世界的逻辑是这样的,这是礼啊!这种礼是杀人还是救人?就是我们不要大家都打一架,我们现在根据这个办法,大家依照一个规矩,依照次序来,这叫礼敬的原则,尊敬。礼啊,不是只是一个形式,它内在表达的是人跟人之间的互相的敬重,人对天地的敬重,对事物的敬重,对人跟人的敬重,这个敬意它才能贯穿成我们整个文化的内涵,所以不会造成一个人他无所畏惧啊。我们现代社会中它基本上就丧失了这样一个原则,基本上就竞争或者斗争的原则,这个原则是要改变的。 4、学习的原则:人活着必须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内涵。 另外呢,就儒家特别强调一个学习的原则。学习的原则就是说人活下来,他有学的义务,有学的权利。所以《论语》一开始就是讲学而时习之,《荀子》第一篇也是《劝学篇》,儒家最强调学,学习啊,人活着就是要学习。《易经》上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基本讲的就是从学问到实践它这一贯的过程,而这个学呢,是叫“君子没世而后已”,他是学一辈子的,我们人只要活着他就是要学习,生命是一个学习的一段历程。这跟我们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我们现代社会它只把学习定义为少年阶段,青少年,幼年、青少年阶段,学习是有阶段性的,学完了以后就不用再学了。所以我们的“学”主要是用来干什么呢?“学”目的是找到一个职业,是为这个做的,“学”只是一个工具嘛,我们找到一个职业,而不是学习就是生命本身,我们生命跟世界的关系、跟知识的关系,是不断吸纳、不断调整自己的这样一个过程。 5、尊师重道的原则:用尊师重道调整与现实权势的平衡。 那么正因为这样,所以儒家也强调“尊师”,有师道。“师道”在儒家之中特别重要,是因为师道还有政治上的应用。儒家在中国的政治上很成功地把他自己变成了皇帝的老师,就过去的皇帝,他有经筵教育,就从皇子的培养到皇帝,皇帝每天早朝,然后下午,回去以后下午要上课,有老师来教你,教你儒家的一些道理啊。所以儒者呢,他一定扮演这个教导者——老师的这个角色。当然,他跟这个君主关系啊一直是一个紧张关系,君主服不服从他的这个教导,儒家强调叫“道尊于势”嘛,“道”——“天道”的道,“师道”的道,就是我们讲儒家之道——道的地位高于势力,现实政治的权位、势力,“势”就是权势,高于这个权势。这个有些皇帝是不认同,皇帝想要把自己抬高,“作之君,作之师”,他要同时既是君他也想要做师,这里面有一定紧张关系。但是儒家因为他是强调学习,强调老师,强调这个作用,所以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在近代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些调整。 三、儒家在民间 1、书院讲会:化民成俗 那么在传统还有一些呢,就是对我们社会的,社会结构跟整个社会中,儒家它可能可以产生作用的地方在哪里呢?这个部分不是只是在现代,在古代也是这样,特别是宋明以后,儒家发现我们在过去把力量集中在于政治领域,效果是有限的,因为他跟政治国君之间一直有紧张的关系,所以宋代以后更强调了叫“化民成俗”,让儒学跟我们的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可以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在民间广设书院。这民间广设书院哪,书院跟学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是叫做“科举利禄之学”,是国家的教育,国家的体制,那么它的教育内容,这个学校是国家的教育体系,它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呢?教育内容就是,培养人参加科举,参加一个国家的科名考试,所以它的教学的内涵跟各位现在中学读书情况是一样,就是那几本课本,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练习背考,你练习你的答题技巧,最后你考上了,就是这样,这是学校。这个学校不是讲学问的地方,所以儒家他要在各个地方广设书院。书院最基本的,它是一种民间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谈的是刚刚讲的就是人道,做人应该有的道理,是儒家讲的这一套人道,人道的这个思想,让整个社会真正变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家都来讲习。书院呢跟学校不一样,第二点是什么呢?它不是那种,我们学校是圈地嘛,把学生圈进来,在里面给你一些教材,你就吃这个教材,吃饱了出去。但是书院不是,书院是开放的,它不是只教里面的这几个学生,它是面对整个社会来教的,所以附近地区的这些一般的老百姓都可以参加书院的很多的讲会,书院跟书院之间它有互动,形成了整个社会,我们把它用现代的概念来说叫“学习型社会”,实际上当时也就是朝这个方向在做。 2、家庭社区:孝亲养老 第二呢,就是在孝亲跟养老,在家庭跟社区,家庭跟乡党、社区之间推行孝亲跟养老,就是孝的伦理跟养老,尊重老者,养老这个伦理,在家庭跟社区里面提倡这些,在历史上也非常有成果。 3、礼治社会:明德向善 第三个是什么呢?一个有礼的社会,礼治的社会。这个社会里面以礼来治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中很多地方不需要直接的官方的统治。各位知道,中国传统上政府的管辖单位最低的只到县这一级,县以下这些大量的民间社会,它往往靠宗族,还有靠民间的礼啊,它就能够管理。那这里面它有一个辅助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宗族的族谱、族规,还有乡约。乡约是什么呢?乡约有点类似西方人上教堂一样,就是每个月他有定期,或者半个月一期,或者多久一期,大家聚会到一个地方,一个约所啊,到一个地方来,相约到这个地方来,然后读圣人的一些书籍。跟各位想想上教堂的道理是一样,去以后读一些经书,讲一些道理,互相劝勉、劝善,是这样的情况。这些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事实上也慢慢有一些恢复的现象,比如书院、宗族,他们的这个劝善这些活动,它本身成为地区性的教育机构,那么慢慢慢慢让这个社会恢复这个社会原有的一种善,向善。各位知道儒家讲的是“明德”,“明明德”是干什么?止于至善,对不对?这个社会它能够明德向善,这样的一种这个社会是目前儒家在这个社会中已经起的一些作用,事实上很多书院,很多地方性的社区都在办这样一些活动,希望让这个社会,生机能够重新恢复。 四、当代急需恢复儒家生命礼俗来安顿人的生命 另外,儒家在现代社会中,他还有一些是我们现代人,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他都必须会碰到的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第一是叫“生命礼俗”。我们的生命的过程啊,有出生、成年、结婚、老死嘛,对不对?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的过程,而原来的儒家它在面对这些,它有一套生命礼俗,生命礼仪。就是人出生,成年,成年有成年礼啊,冠礼嘛,婚有婚礼,死亡有葬礼,祭祀(有)祭礼。那么这些礼是配合着人的一生,处理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的这个阶段,我们怎么样过得,这个阶段过得庄严又有意义。刚刚前面已经讲了,现代人缺乏生命的意义,儒家的这些礼它帮助我们提醒我们,它对于生命的意义如何来把握。我们现在看,我们现在的成年,没有什么成年礼;结婚呢,这个礼啊,结婚的礼学西方又学得不像,西方的那个礼它是跟教堂有关系的,跟上帝有关系的,那我们呢,通常结婚的时候只是跑到酒店去,大吃大喝,胡闹一通,完全没有神圣性啊。那这些礼,就是生命的礼仪,是现代也可以恢复的。 五、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顺应天地四时的运行变化,让人的生命得到更多的滋养。 另外是什么呢?刚刚不是讲了吗?“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四季,天地四时的运行,四季啊,它的次序是相互结合的。儒家讲的天人关系,最简单的就是把人放在一个天地自然运化之中,人的所有思维、行动,我们的作息,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关系,是跟天地宇宙相结合的。我们现代人常常以为,我们中国人讲的小宇宙、大宇宙、人和天地的结合,这是出自于道家,或者出自于中医啊,殊不知这个是源于儒家最早的传统。儒家各位读过《礼记》的《月令》篇,就每个月有月令嘛,每个时令不同,我们人的行动也就有所变化。《逸周书》里有《时则(时训)》篇,也是讲人跟四季之间的关系,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在这个二十四个节气阴阳变转之中,人应该怎么样跟天地结合。所有跟天地结合这中间它有很多很多的礼仪,怎么过端午,怎么过三月三上巳,怎么过重阳节,它这里面结合了很多的礼仪。这些礼仪呢,后来当然变成了民俗,因为已经用了很久了,就变成民俗了啊。但是人呢,去体会这个自然,体会生命在自然之间的流动,这些礼俗对我们现代社会,对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假如说儒家对这个社会有什么用呢?我借着这个问题的梳理的方式提供给各位一些这一类的答案,就是包括了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社会层面的,还有我们人的生命的层面,这许多的层面都是儒家在今天可以对我们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一些角度,希望对各位能够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