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第二期之二:传承礼乐文明最佳方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01 腾讯儒学 张卫东 参加讨论
明德讲堂第二期《昆曲与雅乐文化》之二: 传承礼乐文明最佳方式:“抱残守缺” 主讲人:著名昆曲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卫东先生 (腾讯儒学版权所有) 主讲人张卫东:著名昆曲艺术家、理论家,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自幼向吴鸿迈、周铨庵、樊伯炎学习古文诵唸、琴曲、昆曲老生、老外以及正旦、小生等行当,朱家溍入室弟子。擅演《草诏》、《祭姬》、《骂贼》、《写本》等,著有《喜庆堂会》、《昆曲艺术课教程》、《张卫东演唱说戏牡丹亭》、《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等。 《昆曲与雅乐文化》之二: 传承礼乐文明最佳方式:“抱残守缺” 好,谢谢大家。那么,我们大家就可以回到古代的读书的环境中。而这种读书呢,叫诵唸。诵唸的呢,必然是经。经呢,肯定是善的。在古代中国没有宗教,但是祖宗崇拜,天地为大、忠孝当先,是先有的;而当时中国人信的黄老,而黄老传下来这一道,现在没落到了道教而已;而佛进来以后没有经,经过历代的苦行才传下来的西方的经典,西天的经才传来。而这些经,中国的教要传道,就是来自于朗朗的书声,就是从这个诵经的这方式传下来的。 我们现在不去追究谁学了学的腔,谁学了谁的调,我们只是看这种方式是中国儒家汉代以来读书的这种方式先有的,我们的礼乐的乐官在祭台上高歌的这种各国的风是诵唸出来的,屈子为楚国写的一些祭祀的篇章也是由这些乐官诵唸出来的。 而这些礼乐的文明最深刻的根在于哪儿?在于它的文字,它的文字表达的内容是第一等的,而乐是辅助它的文字能够传达到你的耳朵里。而各种的乐称之为“器”,而这种“器”就是上古以来传下来的,把各种祭祀的东西摆在神坛上,称之为“器”——礼器,礼器是摆在供桌上的;乐器,是演奏给上天听的。 要把乐称之为道,乐道,第一本书是《乐记》,《尚书》也有,司马迁的《史记》上也有记录。而我们的经学里边,最重要的《礼记》也是我们记录的。那么我们中华在始皇帝以来就是帝国时代,而这个大一统的帝国时代是不能没有礼的,也是不能没有乐的,而这种礼乐的文明就形成一个中华的大礼乐时代。而大礼乐时代它要承载下来的是前朝的,而前朝的口耳相传不足为奇,而传下来的是什么?是继周礼以来——华夏正礼,不可易改。而这种华夏正礼是,按现在说是最爱国的礼,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就要用前朝的礼传下来。 而这个乐呢,它由器组成。而礼呢,是由祭组成,祭器。祭器和乐器凑在一起,再加上人为的这种法——礼法出现,又有各朝不同的轨仪礼法。礼法呢,有一个从简到繁的时代,也有一个从繁到简的时代,而又从简到繁,到了清代礼繁得是高于前代各朝,跪拜礼能达到三拜九叩。而民国以来是西方式的礼,鞠躬握手,简到了再不能简的境地。而今我们的礼应该(是)什么样?可谓是乱象,多彩,什么样都有。我们用哪个、不用哪个,跟我们的服饰,跟我们的生活环境,跟我们的家风——现在不是倡导这家风嘛——都是有关系的。 家风,家风就应该树立祖先,祖先在哪里?维护礼乐传承,小家最重要的是七世宗亲的名字要知道;大家,国家的朝代历史要知道。我们的孩子,五千年中华的历史的朝代歌谱,没有受这个教育;我们的历史课,瞧着好像很烦琐,可是就是没有一个很简单的目录捋下来,各朝的特点是什么。这都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概论化。这个概论就是概不论,这个概论谁要是学得好,谁就是最糟糕的。因为所有的概论都是浓缩在这个几个编纂者的人的手底下,而这些概论只能代表一家之言。而我们要懂得礼,把上古留下来的学问传下来,用这种抱残守缺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那么就为后世能够留下一个根,也是一种发展。延续礼乐文明,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一个发展的道路。 再乐呢?我们现在来讲,不往远了说,如果查文献,会有一本书,我们只把明清以来的礼乐的一个机制讲一讲。清代入关以后先拜帝王庙,标榜自己是中华人,没有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异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而乐呢,承袭明制,明代有什么乐就用什么乐。最初的礼乐,清代入关以来,乐官们跟内廷里面奏乐的形制还保持了明代的样子。它有两个部门,一个是钟鼓司,一个是教坊司。钟鼓司往往都是负责礼乐类的、祭祀类的,教坊司大部分都是内廷歌舞类的、演艺类的。但是无论是钟鼓司还是教坊司,它都没有建立在一个好看好听好玩的基础上。任何一代帝王和统治者们,他的时间,是由人民来控制的;他的有生之年,勤政爱民,是由他的礼法来控制的;他去听戏,他去听音乐,他去看什么东西,都是有礼制要求的,不是无端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这些礼制内容,所演所歌的内容,无不是一个字——“善”,都是善的。因为它善呢,产生出来的是什么呢?由衷的一种,就是夫子之道——“仁”,仁爱。 祭祀的礼乐,天地、日月,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卤部仪仗等等,銮舆卫。这些都是一种几千年来的传统传下来的一种文明,而这种文明一到民国丧失殆尽了,彻底地没有了。原因是什么呢?民国治国是直接引进西方,利用的是一种西方宗教的形式来治国。 礼乐呢,它在内廷里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几个机构来管。在清代初年呢,是承袭了明治。曾经在宫廷的内廷当中,教坊司还出现过女乐,残存了明代的习惯,制定到乾隆初年可能还没有明文规定,也有这种形制。钟鼓司、教坊司,一个是祭祀,一个是内廷的一种礼乐演出、戏剧演出。有一本书叫《酌中志》,是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回忆录,后来的《万历野获录》是把这里边的很多内容拉进去,所以大家如果要想了解这一段,去直接读《酌中志》会比《万历野获录》更有意义。因为闯王进北京,搜宫杀院,把明代的典籍付之一炬,我们明代内廷礼乐的学问能够留下来的很准确的文字记录不多。而《明史》清代初年重修,距离又很多年,不全。而清代入关以后,内廷还保留了明代的太监机构,还留了这一些太监,这些人还能承载前朝的旧制,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下来,而宦官也被清代延续下来。 宦官呢,在清初的时候,在关外,本来是没有的。入关以后,才学习了明代的机制。而这些宦官们内官们,在明代的时候掌握宫廷一切的礼法,而清代就继承了这套礼法。经过顺治、康熙两朝,维护成为一种自己最有特色的礼法。而这个特色是吸收前朝的经典,用自己的本朝的格局,形成了这套体制。我们也想不到,在清初时代,它的礼制是汉官是明朝的官服的样子,满官才是清朝的官服的样子,是逐渐逐渐地才都一体化。 而礼乐在宫廷内部也是这样,最初是由钟鼓司和教坊司来负责。而教坊司曾经也选纳民间的艺人进宫廷服务,而钟鼓司就是为了这礼制来做。在此以外我们还有僧道,僧道它也是一个乐制。比如说神乐观,神乐观是负责祭天的礼乐,大高玄殿是后来盖的,大光明殿,这都属于内廷道士的一种道乐。那刘若愚刘太监在《酌中志》里就曾经写过,什么节令在景山做“祈谷”,演这些近乎于礼乐的戏剧的活动,而歌唱呢,曲牌子就是我们现在要说后来的延续昆腔,曲牌联套。 昆腔的音乐就是承载前朝很多的礼乐的音乐元素,再用文人的眼光,用文字表达出来传承下来,很严谨的。可以这样讲,昆腔的音乐文化和昆腔的文学,是把前朝应该找到的东西都能够看得到,虽然没有史,但是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奇,而这些传奇剧本就是我们第一手的文献资料。所以把昆腔简单地看作是舞台上的几出折子戏,太微道了!它的传奇背后折射出来的历史学、民俗学、礼俗类的东西是第一手资料,因为笔记小说它带有个人情绪,诗词很虚,那么只有在戏曲剧本当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应该什么样的礼乐文明。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