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五期完整版:儒学五大核心价值(2)


    二:儒学五大核心价值之“群”
    第二点讲群。群说的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对吧,是生活在社会群体里边,所以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这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人生中间回避不了的,也是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且是时时刻刻去处理的一个问题,人生的一个基本的问题,你怎么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前面讲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的关系,这也是个基本的问题,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也是一个。那么儒家的观点就是说要把个人和群体要能够统一的考虑,你考虑个人的问题,不能够脱离开群体,而是要把个体、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把个人的发展或者我们现在的讲个人的价值,和整个群体的、它的发展联系起来,在群体的发展中间,来求个人发展,来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我在《论语》里边还没找到直接的一个话,《论语》前面一个问题有一个“义以为上”,这里我把它叫做“群己统一”,既不是只讲个人脱离了群体讲个人发展,也不是只讲群体,说个人就完全服从群体,个人全可以不考虑,你怎么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价值和群体的发展统一起来,群己统一。
    当时孔子那个时候是一个乱世,乱世很自然就有一批隐者,看到社会这些乱象很不满意,当然又觉得无能为力,也找不到出路无法改变,所以干脆我就退隐山林。当时这些隐者对孔子那个时候,带着弟子们四处奔走也不理解,然后就劝孔子的弟子说你们何必还跟着他到处奔走,还不如跟我们一起也做隐士,不是很自由自在吗。这个话弟子告诉孔子以后,孔子说了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什么意思?人是不能和鸟兽在一起生活的,“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不跟世上这些人在一起我跟谁在一起?说明人是不能脱离群体的。然后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也不用到处奔走,正因为现在天下不太平,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所以我就要四处奔走,这体现了一个什么?体现了在孔子心里边,他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是很自觉的。第一,人不能脱离社会,不能像隐士那样独善其身,自己躲起来了。第二,你还有这个责任,社会有问题,正因为有问题所以我更有责任出来奔走,我来能够尽可能我想来改变这样一个社会天下无道的现象,这是讲对群体的自觉,讲一个责任,有很多地方都讲,出来做事这是人的一种责任、担当。所以后儒就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个精神。
    另外《论语》里还有一句话,这个话没讲太多道理,是对三个人,两种情况做了个评价,“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齐景公是当时齐国的一个国君,一个大国,有马千驷,一千辆兵车这个规模是个大国,现在一般人说他当然有地位、有钱、有势什么都有了。孔子评价说“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很有地位的一个人,一个大国的国君,死的时侯老百姓没有一句称道他的话,或者(说)他没有一件事可以让老百姓称道的,这是齐景公。再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民到于今称之”。伯夷叔齐是殷商王室的后裔,他们父亲死时互相推让继承权,就双双离家出走跑到周的领地。跑到周的领地当时还是商朝,武王起兵伐纣时他们曾经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们曾经拦住武王的马头来劝谏,但是没有成功。最后武王伐纣成功,周得到天下,他们说他们要坚持他们的理念,所以发誓不为周朝来效力,他们就隐居到首阳山上,最后饿死在山上。那么这样的人,按现在一般人的理解完全是个失败的,好好的原来的可以继承王位他不要,然后跑了,最后饿死了什么也没有。可孔子评价说,“民到于今称之”,老百姓到现在还称道他,伯夷叔齐一直是作为中国道德的楷模被后人所称颂的,就是他们坚持他们的理想、信念。也就是他能做到了后来孟子所说的那个,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哪怕饿死他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那么这段话说明什么问题?这段话它只是对历史人物做了评价,这里面体现了儒家的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不体现在他生前有多高的地位,取得多大的成功,或者有多少财富等等。是当一个国君或者甚至于饿死,不在于他生前的这些,而在于死后后人对他的评价。所以你看他评价,一个叫做“民无德而称焉”,一个叫“民到于今称之”,是用他死后老百姓对他的评价,作为一个衡量他们价值的一个基准。我们不有句话嘛,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人生的价值不在生前如何如何风光怎么怎么,而在于你这一生下来,你在老百姓心里这杆秤上有多大分量。所以一个人个人的价值,是你对群体做的贡献,由此群体对你一种评价,特别是在你身后的,整个我们社会我们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间,对你的人生价值有个评价,这是最重要的,中国人讲的人生价值之所在。所谓永垂不朽。物体的生命肯定是不可能长寿的,你活到120岁最后是要死亡的,但你的精神,你在生前所做的一切,所谓“立德立公立言”,你对群体的贡献是可以长久留在历史中间的,把个人的小生命,完全溶化到了群体的大生命中间,对群体有贡献,而且不仅是在当时,而且在历史中间你长久的流传下去,人们永远纪念你,而且你这种成果对后世永远他会带来福祉。所以说,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体现这个,这个价值不是从个人我生前如何如何现在怎么样,而是看我究竟能够给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如果你真做好了你可以永垂不朽,永远千年百年的传下去。
    我们到现在我们还讲国学讲传统文化,要读孔子的书,读《论语》等等。他这个精神,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在历史几千年发展里一直存在着,还会一直的传下去,这是中国人所理解的一种不朽,中国人所理解的人生的价值,这是讲“群”这一点,把个人完全放入群体中间去溶化在里面。这里有没有个人价值?有个人价值。
    再一个呢,从现实的生活中、实践中,这样一个价值观也有它的体现,那我想主要讲“忠恕之道”,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身上去。这体现了一个什么?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的一种约束。我做一件事情我说一句话,我都要想想,我这个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不愉快,给别人会不会带来伤害。如果我这个事情会伤害到别人,人家是不愿意接受的,我不要加到人那么多。怎么知道人家愿意不愿意呢,你就从自己心里想就行,自己所不愿意的,大概应该说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里面也包含了一种平等的观念,就是把自己和别人放到同样的地位,都同样是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可以相通的,以这样一种平等的想法、思路去理解别人,来约束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要求人更积极一些。不仅是不要去妨碍别人,不要给别人带来不愉快,不要伤害别人,而且你自己,每一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上能够站稳脚跟立足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上能够办事很顺利很通达,那么也要想到我有这种希望,他也可能有这样一种希望,其他人也都有这种想法。要尽可能的、尽力去帮助别人,其实道理是一个道理。就是说你时刻的想到,时刻想到别人,不是只求自己如何如何,我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我希望做的怎么样怎么样,而同时也想到人家别人是怎么想的,人家有什么追求或者有什么困难,那么你能够第一,不要妨碍别人,第二,能帮的帮一把。其实这就是一个,你怎么处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就体现了你把个人你要放到群体中间,把自己看成和别人是一样的人,而不是像有些西方学说讲的那个,所有人都是你的敌人,竞争的观念嘛。现在这种观念实际上对我们社会也是有影响的,包括甚至于对小孩子都有影响。把人家都当成自己竞争的对手当成敌人来看,凡事都喜欢讲权谋,就不讲讲真心的你怎么去随时随地想想别人,从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没有这个,而只是从自己的利害去看别人。就是说这个群,群己统一在我们日常处理人际关系里的一个基本原则我想就是忠恕之道。
    当然这里边的要求也可以有不同的层次的,《论语》里面有一段话,子路问孔子说,怎么就能够是一个君子。孔子说第一句话“修己以敬”你要很认真的修养,提高自己精神的品格,这是体现了你要把精神生命放在第一位。那么子路不满足,说这样就够了太简单了,孔子“修己以安人”,不仅是你自己要好,而且你要安人,要让别人也能够好,这就体现了对群体的关系。子路还不满足又问一句,说你这样就够了吗,那么孔子又加了一句叫“修己以安百姓”,这个安百姓跟安人就不一样了,安人我们一般就说我们和周围人相处你都要注意到这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百姓是你认识的不认识的,远在千里之外的整个的,当时来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有的人你都要放在心上。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现在来讲安百姓的话,甚至说全人类都要放在你心上,这是一种,这叫极高极高的要求,在孔子来讲,当时就是个圣人的境界,对一般君子的要求修己安人,要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高的要求那你就“修己以安百姓”。这一点其实在我们传统里边,一个是说儒家讲到圣人这样子,另外你想想,我们常常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就体现这个,他能不能做到,这当然要圣人才能做到。但是他心里来讲,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来讲,他随时随地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止是自己周围的人,而是讲的整个的天下,所以“以天下为己任”,对吧?这是讲群。
    那么这两点,我想“义”和“群”这两点,为什么把这两点特别提出来作为一个核心价值,根据就是说这两点是人和禽兽区别的根本所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中国人讲的价值问题是从这个角度讲,人所以为人,人所以高于禽兽在哪里。也就是说没有这个人就不称其为人,人就会就是近于禽兽。这个话荀子有过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明,荀子这个话现在读起来也很好懂,他说“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这是大家日常都见到的现象。为什么“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因为人能组织社会,是群体。“人何以能群之分?”分指各种人人的关系,他组成社会。“分何以能行?曰:义”,人人的关系在社会靠什么维持?靠义。人所以和禽兽区别能够高于禽兽,因为人能群是组织社会,这个社会如何维持?靠义。所以这是人和禽兽区别所在,人之所以为人的两个根本点,所以也是儒家认为做人的两个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