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九讲完整版:《论语·学而篇》(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学,忠孝作为出发点之后,那么就是强调学礼。礼呢,儒家讲的礼,它是一个与时更化、随时损益的一套礼法规则,它不是说一成不变的。今天,很多读经班,还有很多幼儿园,都在教小孩子去背《弟子规》,这是最错误的。第一呢,从小孩子的天性上来说,他是要活泼的,他是要游戏的,你教《弟子规》给他一大堆的规矩,这是严重违背孩子的天性的。《弟子规》那些东西是,“弟子”,百姓才叫做弟子,不是指小孩,所以这些人都是文盲啊,根本连这个古书一个字都不懂。所以他们以为这个《弟子规》是给小孩读的,这大错特错。小孩子他就是要玩,就是要充分地发展他的天性,不能够教他去背这些东西的。第二呢,就《弟子规》所讲的那些东西,它是把儒家的礼给教条化了,给呆板化了。儒家的礼总是根据不同的时期有所损益有所改易的,你不能拿一百多年前的礼再来要求现在的人,你要掌握的是礼背后的那种核心,那种思想、那种价值。所以这个《弟子规》,真正的学国学的人都会激烈地反对的。
    所以有子就告诉你:礼,它有它后面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就是“和”。上下左右,自己和他人,都是一团和气。这就叫做“礼之用,和为贵”。我们怎么样去用礼呢?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和”。
    “先王之道斯为美”,所谓先王制礼作乐,儒家思想是一个强调向过去学习的保守主义思想。所以从前的先王,他们所以为美的,就在于礼。
    “小大由之”,这个“小大由之”,我不认同朱熹的解释是大事小事都遵循礼,“小大”是小人和大人都要遵循它,各有各的礼,贵族有贵族之礼,士有士之礼,普通老百姓也有普通老百姓的礼,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阶层的这个礼,那么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是说你一定要把礼仪做足了,如果说你只是懂得礼的原则,你却没有把礼的细节做到位,这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句,前面两句是押韵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复”和“辱”这是两个入声字,它是押韵的。因为押韵,所以它连起来就特别地具有一种气势在其内。
    什么叫“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你为朋友做的承诺,你是符合道义的,你就可以去践行它。“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你的恭敬是符合礼的,你没有超越礼的恭敬,超越礼的恭敬就不是“恭”,是“谄”,谄媚,那你去谄媚别人,只会自得其辱,自取其辱。如果你的恭敬,你是遵循了礼的要求,你没有过分,你就不会遭受屈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实际上跟上面两句是一个并列关系,而不是一个总结关系,所以我不认同朱熹的解释。我认为这里面的“因”是一个通假字,通一个女字旁的“姻”,“婚姻”的“姻”。这什么意思?“婚”是男方家长,这个“姻”是女方家长,意思是说,对于自己的岳父岳母,在已经做好了孝顺自己父母的前提之下,你也可以把他们当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这叫“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举个例子,假如说这个岳父岳母只有一个女儿,古代的时候它是比较地强调生孩子将来要传宗接代,那么你自己有这个父母,那么你跟这个妻子生了一个孩子,那继承你们家的这个香火,好,再生一个孩子,就可以去继承岳家的香火了,这叫“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首先都是一个动物,那么既然是动物,那当然肯定是要追求饱暖,要追求物质,要追求能够住大房子。但是,这个只是满足了你的动物性的本能,作为人应该要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君子,一个贵族,吃饭不是要追求我吃得好、吃得饱,居所不是追求多么地安适,要追求的是什么呢?做好事情,叫“敏于事”,说话的时候要非常地谨慎,做不到的事情不要乱说,叫“慎于言”,见到有道的仁人君子就要拿他当镜子,来正一正自身。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我们今天处在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诱惑纷至沓来,如何能够维系一个安定的心,孔子这句话给出了答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师生对答,子贡说一个人很贫穷,但是他却不去谄媚权贵,一个人很富贵,但是他却没有骄吝之色,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可以了。下面,“未若贫而乐”,古本有的“贫而乐道”,然后下面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是一个对仗的句子。我是从古本的。孔子说可以了啊,但是比不上一个人虽然贫穷,但是他却以求道为乐,虽然富贵他却以谨守礼仪为他的准则。这就是说不能满足于一些基本的道德,人的心要有更向上的一种追求。在古代“贫”和“穷”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意思,“穷”,是窘困,“贫”就是没钱。
    子贡说《诗经》上讲得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么这两句我们已经在《大学》当中仔细地解释过了——大概就是在说这个吧,就是我们讲这个人要不停地进步,要不停地向上,努力向上。孔子就感慨说,端木赐啊端木赐,你终于可以跟我一起来谈诗了。我告诉你从前的你就知道未来的,“告诸往而知来者”,什么意思呢?指子贡的悟性很好,他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一章和本篇的第一章,是一个首尾呼应,第一章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赏识我,我也不感到郁闷,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这里面,更强调说我们不要担忧别人不去赏识我,我们应该担忧的是我们不能够分辨人,不能够分辨人的正邪,不能够分辨人的好坏,所以这个首尾呼应。
    整个第一篇都是强调的为学的次第、顺序,为学的宗旨,它的核心就是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君子应当由孝弟入手,而必须要进于学,进于学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更往上,更走一层。
    时间关系,本来以为我今天能够把《学而》篇和《为政》篇都讲完的,看来我们只能讲了第一篇。
    好,谢谢大家!
    本文系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