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十四 儒家对君主德行基本要求


    主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山先生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十四:像照顾小孩般地对待被统治者
    接着下边就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了半天说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个文字:“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里面有中国文化的特点,为什么齐了家就能治国?说在家里当个孝子就知道怎么侍奉君主,你在家里做一个悌者就知道怎么侍奉兄长,你在外面就知道怎么去跟你的上级打交道。你在家里慈爱,你在外面就能驱使大众。为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家国一体。西周封建,主要是按照血缘的关系往外封的,封出去的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大家先论亲戚,然后再论君臣。所以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缩微版。在家是孝子,出门就是忠臣,它是直接向外推的关系。今天的伦理是公私分得很清楚,公共生活和私生活隔开,在古代不是,在家不孝敬父母,认为在朝廷就不会尊重君主。它是直接推的,所以“修身治国必先齐其家”道理就在这儿。《大学》在这里说了一句话:“康诰曰:‘如保赤子’。”你的君主对待民众就应该像父母对待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当然我们现在的政治是不是这么理解,人民和领导者之间是不是这种关系,我们现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心存善意总是好的,老搞阴谋,驱使自己的民众去完成自己的个人目的,总是不好的。
    接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什么意思?你一个家长,君主家庭,你贪心,全国都贪心,你一家亲,一国都亲。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说起来有点麻烦。就是周家封建,到山东曲阜,山东曲阜这个地方是一片广大的平原,这个地区远古以来大汶口以前的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人口稠密非常发达,它的文化发达程度绝对不比当时的陕西差。但是,周人用了很少的人到这儿建了一个国,就修一个土围子,这就是国,国就是城郭,用这个土围子控制当地的所谓“野人”,就是下层人、城外的人。国里的居民一开始只是几千号人,繁衍越来越多,但都是从陕西来的,周公的人后代。这些人经常住在一起。一个很小的邦国里面,君主在家里打老婆全邦国人都知道,你家里改善生活全国人民都闻到味儿了。所以那个时候君民关系比较淳朴,比较直接。所以儒家这句话我们理解的时候要放在邦国林立的时代去理解,邦内的国君和他的民众之间的关系,这就好理解了。
    到了秦汉以后,随着兼并,把这些邦国全扫空了,变成了汪洋大海似的民众和朝廷关系,朝廷跟民众离的远了。我们通过两个文学比喻可以来了解这个问题。荀子打了一个很著名的比喻,说老百姓是水,君主是舟,但是这个舟离了水照样是舟,水离了舟照样是水。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儒家的比喻,说君主是大脑,臣民是四肢;君主是心脏,臣民是机体。机体离了大脑不成为机体,四肢离了心脏就是死四肢。那个比喻就是周家封国之间的军民关系,没被扫清,被扫清之后荀子做的这个比喻,荀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很晚了,最后秦国都开始远交近攻了,已经到了统一天下的前几十年了。由比喻可以看到,君民关系在秦统一之前,也就是在春秋以来,西周有一个关系,后来逐渐随着战国的兼并又形成另外一种关系。我们要读懂《大学》,要放在比较早的关系中去衡量,就知道它在说什么。所以我们继承古代,要诵读经典以外,还要了解经典,你就不至于食古不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一些食古不化的人。所以学问要多做点。
    这就是讲家和国的关系,当然我们要承认在中华民族这种精神的传统中,我们家族的关系,实际上到今天我们能看到人民对国家的情感,那种理解,仍然是受着很多传统的影响。这是一个资源,这是一个现实。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